以微电影为例:网络环境下影视受众的心理转变



     一、从微电影的特征分析微电影受众的心理特征

  微电影是在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微电影依靠网络走红,它的受众是网络影视受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电影所具备的不同于电影、电视剧的自身独有的特征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使受众在新的环境中呈现不同以往的心理状态。笔者通过研究微电影的特征,结合调查问卷结果和调研报告[[1]本次关于当今网络环境下影视受众的心理转变研究调研的问卷发放对象主要以当代大学生为主体,辅之以随机发放问卷的社会其他人群,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有效调查问卷189份][1],进而展现微电影受众的心理特征。

  微电影的“微”性和受众的求快求全心理。微电影在形式上与电影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短时效应,一般在30秒到 3000 秒之间。它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不仅能够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清楚,并且能够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给人或以乐趣或以启迪。

  不同的时代塑造了不同的影视受众。现代化的快生活节奏决定了人们高效率的生活方式,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于是,受众希望能够在繁忙的生活之中寻找一种最高效率地满足自我精神需要的娱乐方式。高品质的追求和现实之间的差异感,人们面对社会发展的宏观历史感和个人的渺小感之间的差距,以及“时间碎片化”作用的加强,使影视受众在心理上也追求一种快、全、有意义和价值的影视作品。而微电影恰如其分地担当了这个“时代英雄”。它短小精悍,让受众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观看,叙事完整,给受众带来充足的视觉享受。微电影作为一种碎片化的信息,使得更多的人愿意享受它带来的畅快体验,它在形式和内容上均满足了受众的求快求全的心理。

  微电影的草根性、现实性和受众的主体性心理。从制作主体上看,微电影的类型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大的制作公司、广告主或视频网站联合制作,投入较高的资本,将广告产品或者服务以故事情节方式加以呈现,另一种是由草根阶层制作,投资成本较小,反映普通人的故事,或自娱自乐,或恶搞明星、电影。第二种类型的微电影为广大影视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激发了受众的参与热情,许多影视受众加入到传播者的行列中,开始自己创作、拍摄、剪辑、上传微电影,甚至有部分微电影得到了网民的较高肯定,创造了不错的点击率,使得参与的草根阶层有极大的成就感。微电影制作的低门槛和微成本让受众的主体性心理拥有现实可能性。

  从内容上看,微电影的题材丰富。近年来,借用微电影来反应社会热点话题的现象越来越多,也受到网友的喜爱。在对微电影的优势调查上,有56.08%的人表示“题材真实,贴近生活,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观众内心的想法”是微电影最大的优势。这也反映了近年来部分微电影走红的原因。微电影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再是触不可及的艺术,而是可以自主参与、自由表达愿望和诉求的良好渠道,这满足了受众的主体性心理。

  微电影的便捷性和受众的求新心理。微电影以新媒体为主要播放平台,依靠电脑、手机、网站、微博等流媒体[[2]“流媒体又叫流式媒体,是用一个视频传送服务器把影视节目当成数据包发出,传送到网络上,它是一种新的媒体传播方式,而非一种新的媒体。”李法宝著《影视受众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 ,第250页][2]进行传播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时间碎片化的作用,人们更依赖于一种“移动式”的娱乐方式,这些移动设备及无线网络的覆盖使得微电影满足了受众随时随地观看的需要。调查中发现,使用电脑、手机和平板电脑观看微电影的人占据了91.01%。

  微电影还可以下载、收藏,即使在网络信号不发达的地方也可观看。若受众想要与朋友实现互动,只要一个超链接或微电影名字便可即时分享。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没有最新、只有更新”,人人都不愿意做落后于时代潮流的人,人们随时随地地依赖网络,正是要寻找最新的动态、信息,走在时代的前沿。而微电影的这种便捷性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求新心理,使得他们可以随时掌握“第一现场”,与亲友之间谈论最潮、最热的话题,掌握第一手的咨询。

  微电影的互动性和受众的表达欲。微电影改变了受众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让受众同时成为传播者。

  微电影作用于网络平台,网民可在观影时发表自己的评论、想法,查看并回复其他网友的意见,实现及时的、全方位的互动。网民还可以通过建立交流论坛、登陆官方网站、建立QQ群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微电影的看法,形成一种网络舆论,产生一种群体的影响力,甚至能够推动微电影的发展。“表达成为唯一的主导,表达即内容,传统的艺术权力机制被消解,创作主体与受众之间的界限也随之消失,二者之间的互动构成了一种张力,共同作用于微电影的发展。互动性作为一种要素,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微电影的艺术表现形态。”[[3] 陈晓萌:《微电影:一种新的电影形态》,《艺术评论》2012年第11期,第34页][3]微电影将内容转化成一种符号传播至受众,受众通过解读符号理解内容,再将自己的心理感受通过符号表达出来,完成了接受和传播的过程,实现了双向互动。同时,受众通过分享、收藏等,将微电影二次传播给其他受众,充当了传播者角色。据调查显示,有41.27%的人会在观看了微电影后发表评论,这个数字已经在提醒我们,微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表达欲望,搭建着一个互动的平台,随着微电影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互动性会体现的更加明显。

  二、网络环境下影视受众的心理转变

  微电影的发展壮大依靠的主要媒介载体是网络,它的受众绝大部分也是网络影视受众,从对微电影受众的心理特征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网络环境下,影视受众的心理同之前相比已然发生了较大转变。

  影视受众的虚拟心理。网络影视受众与其他影视受众的最大区别在于接受影视传播方式的不同。前者依赖的是网络传播媒介,网络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虚拟性;后者则是置身于现实空间范围内、同现实中的人群进行行为活动。影视受众在网络的作用下,从社会娱乐依赖关系走向独自娱乐依赖关系,更渴望拥有被无限放大的虚拟世界,逃避和远离现实生活、现实人群,寄希望于从虚拟空间中寻找娱乐的快感,以释放自己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的压迫感和无力感。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当满足低级需要之后,人类就会产生一种超越生存的满足,和来自自身内心深处的一种自我实现心理。”[[4] (美)马斯洛著.动机与人格 .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17-18.页][4]

  同时,网络媒介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具有私人性特征,它更强调观影行为属于私人的生活范畴。网络影视受众从现实走向虚拟世界的外在表现即体现为这种私人化特征。比如,影院影视受众通常聚集在同一个现实空间范围内,在同一时段内共同分享同一部影片,他们具有群体性和共享性。而网络影视受众则极具个体性,他们大多选择以个体身份在享有主权的电脑、手机或者其他私有的电子设备中观看影视作品,在有限的有形空间内和无限的虚拟空间内完成观影行为。网络影视受众更注重情感上的隐私和个性化价值的实现,他们更享受在网络提供的虚拟环境中通过匿名的方式释放自己的情感、展现个性,而不愿意将这种情感暴露在现实环境中。

  影视受众的求近心理。随着影视产业的不断发展,草根阶层登上了历史舞台。影视受众也从只关注名人、明星逐渐开始关注普通人、老百姓,关注自我的现实世界。受众关注草根,是因为他们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使人产生“荧幕上的草根就是现实中的受众”的认同感,相似的经历、艺术认知、表现方式引起二者之间强烈的共鸣,以草根阶层为代表的草根文化因而也更加深入人心。

  网络影视作品不再仅仅是将影院的电影、电视上的连续剧照搬到网络环境中,而是涌现出一大批由网民创造或再创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创作技巧、表现手法、叙事结构上可能远远不如大公司制作,但也因此展现了一种更有民间味道的影视文化,越来越得到受众的接受。同时,播放载体的不同也导致了影视受众的接受差异。电影是通过影院中的大银幕进入人们的视觉,造成黑暗中的神秘感、庄重感和视觉的冲击,而网络影视作品则是在私人空间内的小屏幕进行播放。银幕的大效用在于它可以将不同层次的景别和场面展现在受众面前,使受众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必须要用“心”去观看。而电脑的小屏幕的表现力较弱,侧重于表意,更适合以表现普通人生活的网络视频的存在。影视受众在影院看到的更多是远离现实生活的明星,是被银幕放大了的“大人物”,而小屏幕中的“小人物”则拉近了人们的距离感。

  影视受众的优越心理。网络影视受众在互联网中及时、便捷地获悉最新信息,最大程度地利用“时间碎片化”,享受低廉甚至免费的服务,他们需要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掌握最充实的内容,从而满足心理上的优越感。

  时代中的网络影视受众。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不做“局外人”,网络影视受众需要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潮流、最新鲜的信息。网络传播的更新速度之快是其他传播媒介无法企及的。随着电子设备的改进、网络信号的增强,人们随时可能置身于事件的第一现场,通过摄制、上传网络视频,向网民展现事件的“第一动态”。网络影视受众关注社会热点,关心涉及自身利益的事件。

  “时间碎片化”下的网络影视受众。“时间碎片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网络以方便、灵活、快捷、价格低廉甚至于免费的姿态进入千家万户,人们逐渐把观看网络影视作品也作为生活习惯之一。就像马尔库塞说的那样,“个人的时间已不再为个人所占有”。人们可以坐在电脑前边观看影视作品边吃饭、和网友聊天,可以在上班途中利用电子设备查看下载的网络视频,随时随地成为网络影视受众。

 以微电影为例:网络环境下影视受众的心理转变
  经济作用中的网络影视受众。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愿意为娱乐文化消费付出,但这与人们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并不矛盾。网络环境中的影视作品多数可以随意下载使用,即使是少数的付费项目,价格也远远小于影院。网络提供了这种省钱的高质量服务,自然成为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影视受众的猎奇心理。互联网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环境。新的环境、新的内容、新的领域引发了人们强烈的猎奇心理,人们希望探索从前被封闭的娱乐、为道德伦理制约的性和暴力等内容。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寻求“答案”的环境和领域。

  形式上的娱乐化。不同的播放形式导致了影视受众的不同心理。影院影视受众在观看电影之前就有了一定的意向和期待,影院带给受众一种无形的隆重感,它在形式上是庄重而严肃的。而网络影视受众则在心理上处于随意的状态,没有形式上造成的压力感,所以他们更加倾向于选择娱乐化的作品,以满足在“娱乐至死”的时代里狂热探索与追求娱乐的心理需求。

  内容上的开放性。网络信息量过于庞大,网络环境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小于现实社会,其监督力量比较薄弱,导致网络影视作品除了涵盖影院、电视影视作品的内容外,更是充斥着色情与暴力,使受众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而影院中的影视作品会将色情、暴力、有悖伦理的情节进行删减,网络中受众则可以搜索、下载观看较为完整的视频。于是他们更愿意在这样无拘无束的网络环境中通过视觉体验满足自我的猎奇心理。

  影视受众的主体性心理。

  掌控欲。使用与满足理论告诉我们,受众不再是像“靶子”一样中弹,而是自主选择性接收满足自己需求的内容。网络影视受众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选择节目,在选择上突出个性化特征。网络通过用户的登陆可以记载观影的历史进度,保证受众观影的连续性。网络的链接作用、相关性设置等,使网路影视受众在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可以通过相关提示找到更多类似内容。同时,他们在观看时可以对播放的速度、位置随时进行调整,完全掌控影片的播放进程,根据自我需要控制进度。

  同时,网络影视作品受时空影响较小,使受众更加青睐。受众对影视作品的需求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与影视受众的消费倾向关系密切。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消费的不足。影院的电影是有档期的,电视上的影视作品的播放权也不掌握在受众手中。只有网络影视作品可以随时随地地满足受众不确定的需求。电影和电视能够带给人们的“得”相比网络显然已有所下降,人们便增加了对网络影视作品的“消费”。

  主体性。美国知名电影网站thesyne认为“因特网是第一种真正民主的媒体”。网络使受众产生了强烈的互动,网络受众不但是信息的接受者,还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具有 “大众互动性”。网络影视受众参与评论、探讨,表达观影感受,甚至影响作品的发展进程,享有充分的“话语权”,这种占据主导地位的主体性心理特征使得他们更愿意参与到网络视频的观赏中。网民作为积极受众[[5]积极、主动地参与影视传播的人][5]的一种,可以随时转载、分享、收藏自己喜欢看的节目,同时也作为传播者参与了大众传播活动。

  英国学者约翰·菲斯克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受众是一个多元社会关系的组合,是一个积极性的主动者,而不是没有思想、无个性的复制品,不是文化工业产品的被动消费者。网络影视受众不仅能够边观影边发表评论,还可以自己进行创作,甚至能够亲身出现在影视作品中,过一把“主角”瘾。 “受众时常会借助于电影语言的阶梯走上银幕,成为主人公假想的替代者,这个心理移位过程就是电影受众向银幕形象的认同。”[[6]李法宝著:《影视受众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第75页][6]如果说银幕下受众会产生这种“自恋欲”,那么网络中人们完全可以将这种“自恋欲”[[7]自恋欲源自希腊神话,引申到受众观影行为中,是指受众仿佛置身于梦中,始终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自恋癖的心理外化表现][7]进行亲身实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9399.html

更多阅读

模拟登录-以新浪微博为例 新浪微博登录失败

在很多情况下,网站的访问都需要用户登录,要想通过程序获取页面信息(比如说爬虫)就必须通过模拟登录来实现。下面是我对新浪微博的模拟登录的一些研究。利用HttpFox监视并且分析所有进出浏览器的HTTP网络传输。HttpFox是FireFox浏览器的

以万象城为例谈购物中心区域选址分析 沈阳万象城购物卡

以万象城为例谈购物中心区域选址分析  适当的用地和合适的位置是购物中心开发的先决条件,购物中心对区位有严格要求,这关系到未来商业经营的成败。用地的地理位置和周围地区的经济状况与人口状况决定购物中心能否生存。来看看行业

声明:《以微电影为例:网络环境下影视受众的心理转变》为网友惹你见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