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国外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问题,我有些不以为然,倒是国内企业涉足国际竞争时,我深表忐忑。昨夜朋友来电,说到茶叶生意的事情——我也是从他口中了解到大的经济环境对经济体的“贴肤”的影响,在厦门那个地方,那一阵子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天天有公司倒闭、卷铺盖走人的,也见天的有新公司成立开业志庆的,匆匆来又匆匆去,市场经济大潮真个让人晕头转向。就是玩的同一行业,也还是这样的喜忧参半,让人浮想联翩。他说去年的几笔国外生意泡汤了,甚至没有任何说法,刨却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我认为金融危机确实在这条贸易线上割了条口子。当时我曾经很认真的跟他说,还是要把国内市场好好做起来,这样才不至于竹篮打水一场空,好歹西边雨时东边日出,多少有个盼头。他深以为然,所以这一阵子忙得首尾难顾,却还是心情惬意,疲惫中少许得意。
小的公司借船出海,就怕惊涛骇浪,其实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惶惶然莫辨东西,间或能缝隙里求得生存,但也终非长久之计,总得练得膘肥体壮时出来练摊。大企业又如何呢?很高兴看到一名记者记述的非洲的通讯市场,多半为国产货“垄断”,中兴啦、华为啦等等,硬是将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大牌轰走,看时着实兴奋,尽管出去的不乏“山寨”货色,但这些年观念、技术、产品等都大有创新,国人的勤劳善良也逐渐深入人心,甚至有不少非洲姑娘瞄准了中国郎,也是让人欣喜不已啊,这代表一种趋势,上了这样的层次和境界,慢慢的,品牌崛起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您说外国人对“进犯者”总表示出极大的抵制情绪,不说其法律制度方面的保护政策,你来吧,可以!会有很多的门槛,让你土包子望而兴叹,或者谈虎色变、闻风而逃,如果某某不达标、如果多少客户投诉、如果多少款项不清……等待你的就是结账清算,哪儿来回哪儿去。终归是个适应力问题,我们不排除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市场经济发展进程锻炼了其难以撼动的根基——这样说有“革命”之嫌,真正还是应该以此为标杆的——这里面的潜行规则不是单单为后进者制定的,在与强者的对话中需要提炼自身的素质,只有与巨人比肩时才会有谈判的空间。
这些年国外连锁业在国内抢滩登陆,大有星火燎原之势,虽然本土企业奋起堵截,靠着本土资源优势暂时维系了强势地位,但是听说人家变换计策,不和你正面硬碰了,而是养精蓄锐做起了上游买卖——延伸到了产业链的前端,试图通过掐脖子的方式挤垮“地头蛇”!听起来不寒而栗,稍微冷静思考,我哑然失笑——果真有此计,也是下策。中国这样大的市场,远非欧洲小国所能比拟,也许在某一个aihuau.com城市尝试着实验或许能够达成目标,但是在这样广阔的市场上、物流业、通讯业又是如此发达的地方形成大包围态势,未免螳臂当车不自量力了,还没有把不成熟的市场形态因素放进去,就算是掐断了大路供货商的脖子,也还有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拔地而起的后起之秀——这倒是为后来者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舞台——商人唯利趋之、唯利是图,好比打地鼠,这边一锤子下去,那边又冒出来,我却为这种不规范、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叫好了。
外国人看好中国,这是对的,说明他们没有闭门造车、天方夜谭,当真想吃好这杯羹,还得在本土化问题上多做文章,市场不同,消费者不同,信仰不同,机制不同,甚至结算方式不同……如此多的不同累积在一起,可是一个大课题,切莫拿英国的、法国的、德国的等那一套阵型和打法来踢中超联赛,无功而返、踉跄而退是小事,废你几条胳膊腿可就划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