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很早以前就说过,“逐鹿者不见山”,“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但自古以来,因一时之利而丧失战略头脑,落入对手设置的陷阱的事件就络绎不绝。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齐国,周边有包括鲁国在内的一系列的小国。齐国要扩张,周边这些小国是首选目标。但要用强,这些小国坚强抵抗起来,齐国也难免付出沉重的代价。于是齐国首先向周围的小国抛出了诱饵。 齐国首先命令各级官员必须穿丝绸衣服,同时禁止本国人发展蚕桑,而只允许种粮。结果,由于齐国本国不能满足丝绸供应,丝绸的价格大幅上涨;另一方面,由于本国人只能种植粮食作物,粮价下跌,不得不向周围小国出口。 眼见丝绸市场需求大涨,有利可图,而粮价下跌。于是周边小国纷纷放弃粮食种植,该为发展蚕桑,以期从齐国大赚一笔——反正粮食便宜,可以随时从齐国进口。 等到几年后,周边小国已经都把耕地该种蚕桑之时,齐国又命令官员一律只准穿布衣,同时禁止粮食出口。周边小国由于早已放弃粮食种植,遭此打击,顿时陷入粮荒,不战自乱。齐国从而在没遇到多大抵抗的情况下,顺利地实现了对周边小国的吞并。 无独有偶,据报载,近期俄罗斯继休克疗法之后,再一次落入了西方的陷阱。前两年,西方国家利用其在金融市场上的强势地位,推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价格走高,拉动石油等能源现货市场价格亦随之上涨,价格不断创出历史新高。 依托国际能源市场的不断走强,以能源为主要经济支柱的俄罗斯经济也随之走上了快速复兴之路。石油等能源企业判断这是国际市场供需失衡导致的油价走高,因此,希望借机大力扩张,向西方国家的银行借入了大量的美元,而西方国家要求这些企业以自身的股票作抵押。当时,由于高油价带来的经济景气,这些公司的股票普遍处于高位,按借款额占资本总额的比例来看,借款所占比例并不高。俄罗斯的公司老总们没想到自己只需动用已经高溢价的股票中的小小一部分便能筹借自己急需的如此之多的资金,何乐而不为?于是欣然接受。 等到西方金融资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又利用石油期货市场获利回吐的机会,顺道将石油价格打回原形,这些当初向西方银行借入大笔借款的企业的股票市值大幅缩水。在这个时候,西方银行又纷纷向俄罗斯企业索回借款。由于市场不景气,企业难以在规定的期限内还款,依照约定,将不得不把股票转让给西方银行资本。只不过,由于股市缩水,这些借款足以取得对俄罗斯企业的绝对控股权。俄罗斯企业十多年的发展等于是为西方金融资本白白打工。俄罗斯政府迫于无奈,不得不想方设法挽救这些企业,不过由于当初借款数额颇高,俄罗斯政府的金融支持也难以挽回这些企业的败局。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西方金融资本再一次体现出了“夏洛克”式的精明。 战略讲求趁“势”而起,利用环境的力量发展、壮大自己。企业的发展,先行者有先行者的战略,后发者有后发者的战略。由于总体上资源的有限性,当后发者的进步已开始对先行者构成威胁时,先行者就必然会利用其所拥有的力量布置迷局,吸引弱小的跟随者“中招”,使其走上歧途,阻碍其发展,击垮竞争力量。 通常我们所看到的 “势”,只是表象。又分为“人为之势”与“自然之势”。前者为先行者为避免自身利益受损而布置的迷局,引诱跟随者中招;而后者则是由于各种宏观环境因素的制约,各方,包括先行者不得不跟随的一种必然趋势。实际上,由于先发优势,先行者往往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在短时间内在特定行业制造景气,以虚拟的需求引导对手的发展走向歧途,以吸引、套牢跟随者。如果不深入分析“势”的成因与动力来源,仅看一时的供给与需求,则很可能自觉不自觉地“中招”,使自己多年的辛劳毁于一旦。跟随者也必将因自己的逐利行为买单。 地位与利益是一致的。从长期来看,企业只有在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取得相应的地位,才能获得长久的利益保证。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明辨“势”与“利”,避免逐利而失势,与先行者的差距越拉越远,在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处于越来越被动的地位。企业如此,国家也同样是如此。近期以来,国有大型企业蜂拥杀入房地产行业,“地王”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房地产行业是低技术含量的行业,随有一时的暴利,但长期来看,这种以透支消费者几十年的消费能力为代价的发展终究难以持久。据统计,当前仅上海一个地区的建设量就已经达到整个欧洲的建设水平。随着中国所面临的人口、环境压力的加剧,人口的迅速老龄化,要指望房地产长期保持高速增长无异于痴人说梦。看看欧洲当前的房屋建设发展水平,就会明白这一点。 在全球化的时代,竞争早已超越了国家的边界,参与竞争者应有国际视角,从国际化竞争的角度来看待企业的发展。国有企业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如果像当前这样,为“利”所惑,使自己的发展重心偏离了方向,为一时之“利”而失去了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在价值链分工格局上追赶国际先进企业的“势”,必将以丧失长远的发展为代价。这恐怕既非企业之福,亦非国家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