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3日,我从福州回深圳,由于东南沿海暴雨,飞机晚点1个多小时起飞,很多乘客安然入睡,我却想起了在咨询项目当中发生的一件事情。
受客户委托,笔者最近在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开展某化工企业市场调研工作,在访谈中认识了几十家企业的老板,他们当中大多数是本地人,由于行业机会好、集约程度高、客户需求稳定等有利因素,再加上他们个人的商机捕捉能力,迅速致富。他们非常好客,在觥筹交错中笔者隐隐觉察到他们志得意满又心怀不安的复杂心态。市场调研结束半个月之后,客户总裁告诉我,某经销商老板自杀了,自杀的主要原因是货源被切断,欠款回不来,对生意感到绝望。
听到这个消息,我替这位老板惋惜,同时也在质疑这位老板怎么会因为货源被切断就对生意绝望,欠款回不来就自杀?难道他就不能另找一家代理?他死都不怕还怕活下去?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老板都是具有很强的抗压能力。其实,这一连串的问题和假设都没有多大意义,结果是千真万确的,所以我就用“归于偶然”来解释这件事情。但细细想来,老板自杀的情况似乎司空见惯,尤其在当今市场行情随时变化,盈利条件日趋苛刻的商业环境里,经营出现波折不可避免,很多老板经不起生意失败的打击,选择了一条不归路。比如佛山某玩具厂因为产品出口美国遭到安全问题而损失3000万,面对如此巨大的失败,老板最终选择一死了之。
这些老板的自杀都是因生意失败而起,由此我想到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市场规范化的进程中,有人付出了生命,吴晓波在《激荡30年》中就提到温州的一名妇女因为今天已经消失的经济犯罪名词——“投机倒把”而被判处死刑。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仍然以无比坚定的步伐向前迈进,即使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不能阻挡中国市场化的潮流。在中国商业领域诞生出了一批像柳传志、张瑞敏、王石、任正非等杰出的企业家,在他们的光荣和梦想背后,谁能想到他们当初创业的艰难和辛酸呢?
柳传志在公司创办的头几个月里,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北京城里像没头苍蝇一样地乱窜却找不到一个可运作的项目,他曾摆摊兜售电子表和旱冰鞋,曾批发运动裤衩和电冰箱,还被江西一骗子骗走14万,那是研究所的开办费……
在山东青岛,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电器厂当厂长,这家电器厂资不抵债,濒临倒闭,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张瑞敏自己回忆说“到厂里就只有一条烂泥路,下雨必须要用绳子把鞋绑起来,不然就被烂泥拖走了” 为了建造全国最高楼,史玉柱将巨人大厦的设计从38层升到了70层,结果因为资金链断裂巨人轰然而倒…… 1985年初,王石因为公司换汇行为卷入到一起4000万美元的调汇案中,此案受到中央部门的关注,成为了当时全国几大逃汇案之一……我在想,如果当初柳传志因为被骗而心灰意冷,那还会有今天的联想么?如果当初张瑞敏因为电器厂一片狼藉四面楚歌而退缩,那还会有今天的海尔么?如果当初王石因为官司而一蹶不振,那还会有今天的万科么?如果当初史玉柱因为巨人大厦的倒塌而销声匿迹,那还会有今天的征途么?在管理咨询生涯当中,笔者见识了很多优秀的私企老板,他们并没有多少背景,在创业的道路上充满艰辛坎坷,甚至遭遇生死大劫,但更多的老板在逆境下展现了他们惊人的抗压能力,因为他们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他们能够正视问题,能够客观审视自己,能够在千头万绪中找到突破口,而那些心胸不够开阔的人,就很难从失败的阴影当中走出来,甚至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在碰到问题时,如果能用一种谨慎而豁达、执着而开放、积极而不着急的心态来处理,似乎这些问题最终都可以迎刃而解,这种心智模式的改善,老板必须修炼,职业经理人必须修炼,对于每一位与问题同存亡的咨询顾问来说,同样需要修炼。
正当我回想起这次咨询项目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时,飞机抵达深圳,我往窗外一看,大雨滂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