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历来就是社会的出气筒,是公众发泄对社会不满的一个渠道。什么样辱骂的言辞都可以在这里发挥,什么样激烈的情绪都可以在这里宣泄。然而冷静下来看,中国足球的种种乱象也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
中国足球之迷信“市场” 中国足球的职业化改革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的行业管理者认为世界先进足球国家的职业足球市场机制是竞技成绩领先的根本原因,所以大力推动足球职业化改革,以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多么熟悉的用词,好像似曾相识,想起来了,这和几年前各地流行的“不要找市长,要找市场”之类语句如出一辙。结果如何呢?由于中国整个市场机制就不健全,更不用说足球这个行业。竞技水平越低,球员反而拿着越高的薪水。比赛的结果大都是虚假的,但是却总是有大企业来为球队买单。这就好比一个每天生产大量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它的业绩却非常好,还受到消费者追捧。这就是这些鼓吹市场经济的学者们要的资源优化配置吗?他们幻想着球员为了争取好的成绩就会提高竞技水平,而竞技水平的提高会带来更过的观众,形成良性循环。而现实是球员们不用提高球队成绩,而是靠“卖比赛”(赌球)个人就能赚到更多的钱。裁判也忙着为“个人发展”而把一场场比赛导演成闹剧。俱乐部方面,没有人关心球队的长期稳定建设,都忙着每年更换外援,因为如果不这样,教练和俱乐部就赚不到丰厚利润。而一个队的磨合成型至少要2-3年。就是这个时间他们也不会给的。这就是所谓“看不见的手”带给我们的资源优化配置吗?每个人为自己的利益而驱动会导致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的理论怎么失灵了? 有人会说职业化后我们毕竟还是出了一次成绩(2001),请不要忘记那批人才是专业体育时代培养出来的,职业化后我们培养的球员再也达不到他们当年的水平。因为幻想着足球学校如果能培养人才,就会从为职业球队提供人才而实现学校的良性循环。而事实是教练推荐人才的标准是谁的家长给的钱多而不是球员的发展潜力。一个缺少职业道德,没有法制传统的社会还在做着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美梦。 想想我们整个市场又何尝不是如此,多少行业都是靠假冒伪劣在生存。而且还活得不错。直到整个行业的黑幕被揭露。没有多少企业真正去钻研提升管理和技术水平,因为那样太累了,时间太长了。靠造假和投机多快呀,谁会去认真做战略规划,拍脑袋决策多轻松。计划经济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忽略管理的作用,计划经济下企业没有决策的权力,全国一盘棋,企业都是执行机构。然而迷信市场经济的道路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决策权完全交给市场,微观层面的企业的管理还是被忽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