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中拥有许多精深的管理思想,其中许多思想可以和现代管理思想相对应,举几个具有借鉴价值的例子。
一,“因民之欲”的管理思想 传统哲学中有“因民之欲”的思想,即理解民意,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民众:得民心顺民意者,可得天下,并且治天下。但历史上有很多管理者采取相反做法,以为稳定天下,首先要堵住民口:不允许老百姓表达反对意见,甚至大兴文字狱,其实是适得其反。懂得管理的人都明白,使民宣泄意愿的方式才是有效的管理方式,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治民者宣之以言。 1924--1932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工厂实验,其中有个阶段是“大规模访问”,调查了2万多人,做了几万人次的访谈,并没有得到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但工人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仔细研究才发现是员工通过访谈表达了看法,不满情绪得到了宣泄,最终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贤士与似士” 古代管理思想中有“贤士与似士”的甄别,“贤士”指真正的人才,而“似士”则是冒牌货。 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常会面临招聘高级管理人才,这时要慎重加以区分,技能型的员工比较好识别,而高层管理人才的鉴别则有相当难度,所以人力资源负责人要通过结构化面试程序、各种技术手段进行全方位了解,而不是仅仅从外表、文凭证书、谈吐就直接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合适的人才。 三,“贵因”思想与“权变”理论 《吕氏春秋》中有“贵因”的思想,也就是“因时顺势,通权达变”,核心是主张因势利导,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与“贵因”思想相对应的是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权变”(Contingency Theory)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关注环境因素的变化,通过调整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权变思想认为没有普遍最佳的管理方法,强调管理者要因地制宜,同时学习自己开发适合环境需要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 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孔子说过,“性相近,习相远”,人的天性是相近的,因此无论古代或现代、东方或西方;无论何种管理思想或管理模式,基于人性洞察与理解的管理才是正确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