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析的基础和依据是财务报告及相关资料信息,但是会计信息失真动摇了财务分析和评价的基石,使信息使用者失去了做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削弱了财务分析和评价的决策和支持能力。
一.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的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从生产过程看,会计信息失真可以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根据是否由主观意愿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可以分为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和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划分两者可以依据以下两个标准:(1)当事人是否有造成失真的主观愿望;(2)当事人是否可以从中获得个人利益。根据会计信息和会计处理的关系,会计信息失真还可以分为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 无论是何种会计信息失真都会带来十分严重的经济后果。虚假不可靠的会计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分析,得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结论必然与实情不符,在这个基础上不可能找出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必将引起相关决策的失误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秩序和发展。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归纳如下: (一)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处理方法选用不恰当,对会计事项的判断欠准确,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这类情况在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占有较大比重。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使所记录的会计信息与客观的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不符。有的会计人员报表编制不平而在某些项目上东拼西凑。这些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报表必然存在会计信息失真。 (二) 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新的经济情况、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旧的会计规范亟待更新,新的会计规范尚未建立,会计规范中难免有漏洞和不完善之处。遵循会计规范操作的会计人员将主观或非主观地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三) 委托——代理机制的存在为管理当局的有意造假提供动因和便利条件。在委托——代理机制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尤其是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分离导致股东和管理者的目标利益差别是管理当局会计舞弊的动因。而且,管理者做“内部人”,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的把握必然比企业外部的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多得多。这种信息不对称为管理者实施并掩饰会计舞弊提供了便利条件。(四) 国有资产监管不完善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造成会计舞弊。我国国有企业正处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旧的监管机制已经打破,而新的机制还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首先,企业管理层的任免机制没有建立,管理者如何产生以及向谁负责还不明晰。第二,国有股、法人股流通不畅使管理当局面临较少的敌意兼并的威胁,没有适当的约束机制。第三,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管理当局有较大的权力却不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些问题使管理当局为了个人私利而侵犯其他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以虚假的会计信息蒙蔽他人。甚至有些经济警察——注册会计师也加入管理当局的行列,协同粉饰会计报表。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高财务分析和评价的可靠性,主要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要加强会计人员执业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原因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二要完善会计制度、压缩财务报告粉饰的空间。一方面适当调整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遵循的基本原则,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作为重要目标。另一方面,尽量减少真空地带,对至今模糊不清的会计制度应采取补救措施。 三是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产权明晰可以理顺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将有利于所有者对经营者行为的激励和约束,促使经营管理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消除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经营中“政治挂钩”的色彩,地方政府不再以上市公司的利润作为自己的成绩,使企业内部治理活动由外部股票市场来决定。 四是改革相关制度减少财务报告粉饰的动因。首先,要完善证券市场相关制度和法规,要求企业充分披露会计信息,通过修改股票发行制度、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条件,以不易调节的指标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其次,在严格把关基础上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以营造有效运作机制。第三,加强企业外部监控机制的建立,培育公司间的购并市场,用敌意兼并来约束管理企业粉饰会计报表的行为。另外,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外部约束功能,限制企业的会计舞弊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