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开展预算管理时,为保证预算的严肃性与严谨性,一般情况下预算一经做出且得到审批后,是不允许随意更改的。但预算毕竟只是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工具对未来经营状况的一种预测,其中有很多经验主义或主观的因素在里面。而未来的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情况往往是出于不断变化中的,预算与实际结果很容易就会产生偏差。如果不赋予预算一定的灵活性,那将流于表面,成为形式上的教条主义。
那么,当预算与实际出现偏差的时候,我们要不要调整预算,如何调整才能既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又能保证预算的灵活性,使其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呢?笔者认为,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 要认真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
偏差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总是可以归纳为人为和客观两方面。人为原因是指由于责任结构在开展经营活动中,未充分以预算为依据进行,最终导致了预算的偏差;客观原因则是指由于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当初制订预算的假设条件不复存在而导致经营活动发生变化,使预算产生了偏差。
因为前者产生的偏差,原则上不进行预算的调整,相反应追溯原因,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以期在日后尽量减小人为因素对预算管理的影响。因为后者产生的偏差,我们则要总结规律,看客观情况的变化是临时的突发事件还是长期趋势的变化,如果是长期趋势的变化,刚应按照其规律修改预算,以期预算更加贴近实际情况而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2、 要明确调整预算的权限和时限。
预算并不是每个人,或者随时,都可以进行调整,应根据企业的情况明确调整的权限与时限,以充分体现其严肃性。关于权限,通常是按金额来进行划分的。但由于各个企业经营规模不同,不可能按照一个统一的数字来拟定权限。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往往按预算调整的百分比来界定权限。例某企业的规定为:20%以上的预算调整必须由董事会讨论通过;10%以上的预算调整由总经理以上级别批准;10%以下的预算调整可以由副总经理或相关项目负责的经理执行。
在时限方面,对于对经营活动影响较大,时效性较强的预算调整,一般选择在客观情况改变的当月末进行,下个月即按新预算执行;对于经营活动有影响,但时效性没那么强的预算调整,一般选择在季度末,对下季度预算做实时调整时进行;对于由于大环境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影响并不会马上涉及到企业的调整,则为了预算的稳定性,选择于年度终了,制定下年度预算时再进行。
如果我们在解决预算执行中碰到的问题时,运用了以上原则和方法,相信预算管理这个工具会更好的为我所用,成为加强企业管理的一个强有力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