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唐代诗人常建,听说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岩寺。为了请赵嘏作诗,常建先在庙壁上题写了两句,赵嘏见到后,立刻提笔续写了两句,而且比前两句写得好。后来文人称常建的这种作法为“抛砖引玉”。寓意是先把自己的不是很好的观点或文章介绍给大家,目的是为了引出别人的高论或佳作,是一个表示自谦的说法。
在我们的现代企业里,也经常有这么一些“抛砖引玉”的人:在公司讨论某些工作时,会有几个人敢于先站出来发表意见,“抛抛砖”,好让大家后续可以就此各抒己见。
本来,这种抛砖的人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欢迎的,无论其建议是否合理,考虑是否充分,但就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而言,就是企业非常需要的。然而,在很多企业里,这种抛砖者越来越少,“砖”的质量也越来越差难以引出玉来了。更多的人在变得沉默,然而并非真正的沉默。往往是在有人抛砖之后,这些沉默者会马上变得活跃起来,他们通常会针对前面抛砖者的发言,大谈其中的不足之处,讲述自己更好的构想等等——本文特将这种现象称为“拍砖”。这些拍砖者的行为,往往给人一种“我水平更高、见识更卓越”的印象。假如在得到了上级的肯定之后,则得意之情更是不复以加。人都是聪明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做拍砖者而不做抛砖者,就成了最正常不过的选择了。
之所以会产生大量的拍砖而非抛砖者,究其心态来看,主要有三类:
一是保护自己。这些人以谨慎为原则,怕抛的砖不是领导想要的砖,因此宁可无功也不犯错。
二是能力缺乏的表现。不自信,怕被别人发现自己能力的缺陷之处。从根本是看也是一种保护自己的心态。
三是利用打压别人来让自己出风头。这种人的心态最为灰暗,他们的存在对企业是一种很大的伤害。
为了在企业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就要求领导者要多鼓励抛砖行为,不要太在意对或错。对于前两类人员,要多鼓励,要正确对待其所犯的错误,要帮助其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对其所产生的拍砖行为则要尽量少一点肯定,并且要在有机会的情况下让其也不得不多抛抛砖。而第三类人员则是企业的害群之马,应坚决清除。如此这样,才能在公司真正的形成学习和创新的氛围,才能让企业有更多的抛砖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