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闻媒介关注比较多的事件是中国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涉及到演艺事业单位,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包括图书出版单位、报纸等。对新闻出版事业单位改制的一个方向是,除公益性出版单位依然保留事业单位外,其他的出版事业单位通过改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经营的主体,按照企业单位的运营模式,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我国的新闻出版单位过去一直是被列入国家意识形态部门,承担着政府部门对外宣传的功能,因此,中国出版资源的配置效率很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出版单位的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如各地都成立了人民社、教育社、少儿社等出版单位,出版单位的设置不是按照各地的出版资源的多少进行配置,更多是通过行政化因素进行配置。2)从出版产业价值链来分析,上游环节出版环节仍是行政配置,而下游的印刷、发行环节是按照市场配置资源,上游环节已经成为下游环节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之一。即使在下游环节,我们的发行环节的集中度也是非常低。笔者曾对美国的出版产业进行了研究,包括出版产业发达国家,如日本,出版产业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特征是完全按照市场进行配置资源的。在上游的出版环节,专业化分工非常明显,如我们知道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回忆录,是由美国知名的出版机构兰登书屋策划出版,因此,类似这样的畅销图书,高昂的版税支出不是一般的出版机构难以承担的,因此,只有资金雄厚的大型出版机构运作这类图书,上游的出版环节,除了大型出版机构外,更多的是一些小而专的出版机构,这些小型出版机构主要关注在某个领域的图书出版,如地理、美术等等,这样,上游的出版机构呈现大型和专业机构并存的格局。而在发行环节,美国的集中度高达70%以上,主要是英格拉姆,零售环节,主要有巴诺书店、亚马逊,零售环节的集中度高达80%以上,发行环节是规模效益比较明显的环节,而中国目前的发行环节则是各个出版社自办发行,发行环节的集中度相对较低。对于中国出版产业的改制方向,笔者有以下观点:1) 通过上游出版环节的改革,建立出版退出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2) 发行环节,要通过有效的整合,提高发行环节的集中度,同时,通过扶持几个大型的发行集团,如新华书店、四川文轩,实现发行环节的资源有效配置。中国出版产业的改制,由于涉及面广,因此,改制的思路是逐步、渐进的方式进行,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