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企业文化项目上,为了让客户管理层更好的理解项目的意义,在发给客户的周报中,附有多种的形式的企业文化知识,“企业文化小故事”就是其中的一种。在搜集、提炼这些内容的同时,自己往往也有不少感触,把其中一个放到这里,与大家分享。
有一个小故事的不同版本,可能很多人都多次看到过,其中一个版本却引起了我的思考,故事是这样的:
某日,老师在课堂上想测测一个学生的智商怎么样,就问他:“树上有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
看到这里,我心里偷着一乐,答案不就是“一只都不剩吗?”这样的问题太简单了,就连现在的小学生都能答出来,因为在很多书上以及电台的互动节目中都有这样的脑筋急转弯的题,再普通不过了。
但故事中是怎样回答的呢?
学生反问:“是无声手枪吗?”
“不是”。
“枪声有多大?”
“80—100分贝。”
“那就是说会振得耳朵疼?”
“是。”
“在这个城市里打鸟犯不犯法?”
“不犯。”
“您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了?”
“确定。”老师已经不耐烦了,“拜托,你告诉我还剩几只就行了,OK?”
“OK,树上的鸟里有没有聋子?”
“没有。”
“有没有关在笼子里的?”
“没有。”
“边上还有没有其它的树,树上还有没有其它鸟?”
“没有。”
“有没有残疾或饿得飞不动的鸟?”
“没有。”
“算不算怀在肚子里的小鸟?”
“不算。”
“打鸟人的眼有没有花?保证是十只?”
“没有花,就十只。”
老师已经满头大汗,且下课铃响了,但学生还在问:“有没有傻到不怕死的鸟?”
“都怕死。”
“会不会一枪打死两只?”
“不会。”
“所有的鸟都可以自由活动吗?”
“完全可以。”
“如果您的回答没有骗人,”学生满怀信心地说,“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有掉下来,那么就剩一只;如果掉下来,就一只不剩。”
看到这里,我感到很震惊,这个故事可以从很多角度理解,但就我而言,故事中那位学生在处理问题时的严密思维是使我自叹弗如。就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他”竟然能提出14个问题来推理自己的答案,思维十分发散而富有逻辑,这是我以前从没想过的。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有时确实存在一见到问题就简单处理的现象,没有多想几个“为什么”,也没有将与这一问题有关联的其它条件都考虑进去。这样处理问题往往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有时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与其存在的客观条件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应避免思维的简单化。故事中那位学生在处理问题时,采取了排除法,在排除了其它可能性后,得出了最准确、最圆满的答案。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我们能够避免思维上的直线式和习惯性,对问题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不忽略任何一个细节,甚至是逆向思维,那么,我们就有可能避免工作中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