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诺贝尔奖的讨论颇多,茅于轼先生认为中国获得诺奖至少还要20年。理由是中国的应试教育缺少创新性思维及目前的科研环境还不利于培养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我赞同此看法,不过另一事实不得不引起足够重视。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9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崔琦、李远哲、高行健、钱永健和高锟。遗憾的是,却没有一位是中国国籍的人。
这是典型的“奶牛现象”,"培养阶段”由本国或本企业投入成本、“产出阶段”却去了外国或外企贡献的情况称为“奶牛现象”,牛的嘴巴在本国或本企业,吃的是本国或本企业的草,挤奶的却是外国或外企。例如,截至2008年,中国已经派出接近140万留学生,居世界之最,而归国留学人员却只有39万,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已经超过百万---世界罕见。 “清华大学培养了大量芯片专业的研究生,百分之八九十跑到国外去了。于是就有一个这样的逻辑:中国花高价培养的人才流失到国外,给外国企业搞科技创新,然后这些跨国公司再来到中国,利用其创造的知识产权大发其财。”一位中国学者如此愤怒地形容本土的人才流失。
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80%、北京大学76%的高科技专业毕业生都去了美国,并在2006年成为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院校,当然关键是绝大多数人都选择留在美国工作。在国人眼里,对于出国留学不回来视为不爱国的表现---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没有筑好巢哪能招来和留住凤来,人才外流不是爱不爱国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好的发挥平台。何况早就有“科技无国界”的说法。
马来西亚2001年吸纳了200 名高端海归进入政府部门工作,5年后在职者只剩下1人。全国热议,高教部长含沙射影地指责留英学生说:请留学生切勿看重金钱,要有爱国意识,学成后记得回国贡献。英国大马学生理事会立刻回应:“促请大马政府切勿把拒绝回国的留学生和专业人士看成贪图钱财者”。当地媒体也发表社论:“政府在处理人才外流时,不应继续以爱国意aihuau.com识挂帅,草率认为这些人才不爱国和贪婪;而是应该具备务实态度,提倡公平和自由,提高我国生活素质和发展机会。”的确,我们不能用爱不爱国来评价这些天才,反而要检讨我们的人才环境,不要怪罪获得诺贝尔奖的9位华人,而要批评自己在建设自己国家的力量太小,以致我们缺乏足够的人才环境。
向“奶牛”的年代告别,要向美国学习,重视人才,不惜一切代价“掠夺”人才。1943年,诺曼底登陆之后,美国迅速以1 个伞兵师、2 个装甲师加上第6 集团军重兵出击,目的是掩护一支刚刚成立的“阿尔索斯”突击队的秘密行动。“阿尔索斯”间谍部队的唯一任务,就是抢在任何国家尤其苏联之前,俘虏德国、意大利那些优秀的世界知名的科学家,搜集技术情报与资料,并劝服这些可以改变国家战略实力的科学家加入美国籍,为美国工作。
当我们在高呼诺贝尔奖时,高呼我们的创新思维时,不如务实地“筑巢引凤”,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美国有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有部长级华人国家领导人,为什么我们不能有美裔、英裔及德裔的中国籍人呢?二战之前,德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总数甚至是美国的3倍。但人才战争半个世纪过后,全世界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得主40% 已经来自“美国制造”,超过70% 的诺贝尔奖得主被美国聘用,在美国工作。美国能够在二战后成为世界第一科技强国,并在高科技领域持续“一览众山小”的绝对优势,并不是因为美国人的天赋远超其他的族群,而是因为美国不问种族、不分国籍的人才战略,成功地让它吸聚到了全世界最多的顶尖人才。从原子弹、氢弹、导弹、火箭的研发,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与应用,美国这些尖端技术领域的突破,每一个项目都有外国科学家充当关键性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