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报道,美国财长发表言论,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来源于中国人不消费,高储蓄的政策,中国人觉得非常冤,更有经济学家在电视发表评论,认为美国大量发行钞票,流动性过剩,银行为了把多余的钱贷出去,把钱给了哪些无力还款的买房人,即所谓次级债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说他们创下祸了,却嫁祸于人,怪罪于中国人节俭。
抛开对美国超级大国指责的本能反感,仔细想一下,老美的指责还是有一定的根据的,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比如张三有生产苹果,李四生产面粉,他们除了留给自己的用外,剩余的进行互相交换,于是共同的财应增加了,但是出现一种情况,张三把自己的苹果卖了出去,但是拿换来的钱存了起来,不买李四的面粉,李四的面粉就卖不出去了,无法进行再生产,贸易就失衡了。 为什么中国人就比别的国家更注重储蓄,更不愿意消费,中国人真是天生节俭吗?仔细分析一下,把节俭作为一种美德,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化中,在中国人的五大美德中,“温、良、俭、恭、让”,俭是核心价值之一。但是为什么节俭能成为核心价值观呢? 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封建制农业国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所谓“士、农、工、商”,商是排在末位的,百姓基本上离不开土地,而形成以家族统治为特色的社会组织形式。而中国又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状况对中国农业的收成影响很大。风调雨顺的年份,就会有好收成,五谷丰登;一遇到荒年,就会产生饥民,社会出现动荡。这种情况造成中国人对未来的不安全感,于是“量入为出”就成了他们摆脱饥饿的必然选择,形成这种习惯后,久而久之,就渗透进了文化之中。能勤俭持家,就是成为良民的必要条件,如果能消费,用现在的说法,扩大内需,就是败家的行为了。在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形态中,这样做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大家都是自产自用,用不着交换,不交换也不会损害别人的利益。但是在市场经济中,以货币作为媒介的贸易兴起来之后,这种以节俭为美德的做法就会损害经济。就像我前面举的例子,张三尽管生产用于出口,然后用赚得的钱,不去消费,而是存起来,李四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贸易失衡了,矛盾来了,并没有促进共同财富的增加。 如果说中国古代至近代是因为农业自然经济社会导致中国人过度节俭的话,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了,但是这个传统还没有改变。一方面是因为节俭的文化根深蒂固,代代相传;另一方面,与中国古近代有相同的一面,就是中国目前缺乏有效的福利保险制度,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大部分要靠自己承担,于是人们有钱不敢花,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就加强了。目前一方面中国依靠外部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中国的老百姓勒紧裤袋不消费,造成的贸易失衡也使中国遭受其他国家的诟病。看来过度节俭的是要进行改变的时候了,要通过两条腿走路,一是要健全保险福利制度,使中国人无花钱的后顾之忧,要敢花钱;二是要通过宣传,要想花钱,就是改变过度节俭的文化,树立适当消费也是爱国的新文化,双措并举,内需扩大了,经济发展了,贸易平衡了,世界也该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