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是因管理的需要而产生,是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内部控制大体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拓展期四个阶段。萌芽期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被提出、认识和接受。但在此前的人类社会发展中,早已存在着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初级形式,这就是内部牵制。

在古罗马时代,对会计账簿实施“双人记账制”,由两名记账人员同时在各自的账簿上对同一业务加以登记,然后定期核对双方的记录,以检查有无记账差错或舞弊行为,进而达到控制财物收支的目的。在20世纪初,内部控制的主要特点是要求组织中任何个人或部门都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业务权利,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在各个部门或个人之间形成一定的牵制关系,以查找错误、防止舞弊为主要目的,以职责分离为主要特征。通过具体的管理实践,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根据内部牵制的基本思想,在组织结构、业务程序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控制措施,如,相互制约、相互检查和相互协调,为内部控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世界行经济大危机后,许多企业加强了对生产经营的监督与控制,使企业的内部控制超越了会计的范畴,进入到企业所有部门及全部业务活动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跨国公司的出现,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业务日益复杂,而且在异地的分支机构不断出现,使得企业管理者无法事必躬亲,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与企业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的各类控制制度,使企业的业务程序化、标准化,人员职责分工制度化,以避免错误和舞弊。随着企业管理实践的深入以及企业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内部控制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仅仅针对财务会计领域或单项业务活动进行控制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的管理需要。在新的形式下,要求内部控制转向面向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由此,内部控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