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看一则小故事:管理会计课包括一次期中考试与一次期末考试。期中考试的考题中有三个问答题,每题各占15分。张三、李四、王五是同班同学,而且关系十分默契。对这三道题他们均不知如何作答。于是张三对三题都留空白,李四将题目各抄一遍,王五则将题目各抄三遍。期中考试成绩公布后,张三发现自己在那三道题的得分为零,李四得15分,王五则得45分。很快到了期末,老师中仍有问答题,而且张三、李四、王五仍有不会作答的题目,他们三人会如何做呢?张三不再留白,而是猛抄题目,甚至抄到“请看背面”。
这则故事当然是虚构的,而且不符合“教师伦理”,但是它生动地说明了绩效评价(成绩评量)方式对经理乃至员工(学生)行为所具有的巨大影响。记不清是哪位大师说过“你衡量什么,你将得到什么”。但是在现实的企业考核中,有的部门之所以绩效上不去,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极有可能跟自己当初的目标设定有关。有的领导将其归结为你上有政策,他下有对策,这有时对下属是一种冤枉,因为下属是按你的要求在做事,他是按照你对他的衡量标准在完成他的本质工作,如果没有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一定是在考核环节出了问题。 比如有这样一个案例,说的是旭日升衰败的过程,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旭日升在进行渠道建设时,是按照“回款多少”来评定工作考核的管理思想,而忽视了市场通路的精细化建设。有报道说,旭日集团原来很多从冀州出来的业务员为了配合企业的考核,私自和经销商达成“君子协议“:只要你答应我的回款要求,我就可以答应你的返利条件;而且,我还可以从集团公司给你要政策,甚至还可以让你卖过期的产品。很多分公司的经理、业务员也根本不管市场上的铺货、分销和监督,而是住进了经销商包的酒店,除了催款和不可能实现的“大胆”承诺之外,就是和经销商一起欺骗企业。 的确,考核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只要你钻到里面,系统考虑考核上可能出现的漏洞,各种可能的变数,提前防范,就一定会得到组织绩效的改善。当然你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因为考核是有成本的,在得失之间有一个很好的平衡,你一定会得到你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