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客户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一个客户都表达了缺少人才,特别是心目中理想的人才。就这个话题再深入,则发现大多数客户对人才的定义大约包括以下这些内容:
人品正直
忠诚
任劳任怨
不计较报酬
善于带领员工
让人放心……
我将这些归纳一下,并将这些人品和能力加以归纳,再问这些客户,是否觉得要找的人是“周恩来”?哈哈。大家一笑。想一个笑话吧,但这个话题引申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何看待人才问题。
中国古代的传统是良相佐国,贤明的皇帝找良相;有能力的良相等明君;一旦确立君臣关系,则演绎出一段千古佳话。回顾一下,历史中的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从管仲,李斯到诸葛孔明,刘伯温等等等等。这样的故事在古代社会也许是一个不错的传奇,但拿到现代社会则非但无益,而且有毒有害!让我们分析一下看看
我们简化一下国家,将其看做一个治理结构问题。则可以看到董事长:皇帝;总经理:宰相,管理层:大臣。国家的经营目标是国家的长治久安,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企业的长期发展。如此以来,两个看似不相像的事务就可以类比了。
首先,选良相的思想自古就是一个带着大大问号。良相治国的思想,带着深深的封建烙印。其核心在于忠,即忠君报国。而封建社会的核心体制是家天下的治理结构与当下的企业治理结构想去甚远。诚然,两者都要求管理层对公司忠诚,但忠诚的方式完全不同。对皇帝,强调愚忠,即不论对错,都要忠于皇权;而对企业,则强调职业操守,强调法人独立。对董事长的错误,经理层有自己的操守和判断,并据此做出调整。这是现代企业应该寻求的价值判断,即:忠诚与使命,企业和自己的职业操守。
其次,社会环境不同,需要企业所有者仔细审视人才观的社会环境。古人寻良相,良相寻好好皇帝,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提供的选择非常有限。按当下的环境,则大大不同。社会环境多元化之后,个人的选择机会较之古代,大大不同。如果看战国时期,倒是和现在的竞争社会有相似之处。为了吸引人才,各国各处奇招,招揽人才,一时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即便是战国时期,与当下的市场经济也大相径庭。以往的人才只有一次选择机会,而当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人才的选择机会是多次甚至是无限多次的。这给当前的企业提出了一个问题,人才有,你以什么来吸引并保留人才呢?
最后:人才与企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古人的人才观是君臣价值观基础上建立的体系,而今则是一个个独立客体:企业,人才,按照市场规则建立的合同关系。在合同面前主体平等,环境变化了,要求企业所有者按照这个思想去思考,如何维持合作和共同创造价值,而不能单纯的认为人才是否好用。发现人才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的时候,先看看自身营造的环境如何,如何使得自身的环境有提高,并适应市场,竞争。
总之,人才观不能再简单局限于君臣将相这样封建的框架下,应该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两厢努力,共同营造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新的人才观。做到这一点,国人头脑中的封建余毒,还是要清理一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