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股市又火了。从最低点1600到目前的2550点,大盘涨幅已经达到了60%左右。翻番的股票比比皆是。再看看房地产市场,上海在3月份的成交量也达到了10年中的第二高位,再看看大宗商品,价格正在逐步回复。铜价也恢复到了最高点的60%左右。似乎一切都过去了。危机真的过去了吗?企业的战略又要开始考虑快速扩张了吗?
笔者认为,目前为时尚早。这个判断是基于如下的理由首先,我国经济结构问题还没有最后解决。出口依赖的态势没有改变。虽然经过经济危机的洗礼,出口占比已经有所收窄,但这不是基于增量的格局改变,而是因为绝对量的降低导致的。即,出口的绝对下降导致了出口占比发生了改变。在这样的格局下,只要海外市场需求没有提高,那么我国的经济增值就难以出现恢复性的增长。
其次,我国经济的发展基础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解决。我国提出的基于内需的增长固然有其内在逻辑,但如果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变(如:以盈利为目标的医疗体系和教育“产业”以及非民生保障性的住宅制度),则经济增长只能是低效率的政府资金推动型增长。在这个方向上,我国已经走了很多的冤枉路,特别是,整合经济中,产能过剩的问题无法解决,这只能为将来进一步的危机买下祸根。
还有,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制度安排-没有解决。目前我国的经济特点是计划经济,国家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在这个结合中,制度安排一直是一个没有突破的难题。当下经济运行中最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是制度的不公正性。即,机会没有能够按照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有效的在全社会进行分配。目前我国经济中最凸出的特点在于凡是通过垄断能够形成优势地位的行业,在上游基本倍垄断,而在下游则市场化了。这样的安排,导致资源,机会和利益分配扭曲。更有甚者,部分权势阶层按照垄断上游,市场下游的方式攫取暴利。制造了更多的不公正。这个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则我国很难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经济发展的持续性问题。
最后,中小企业的生存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中小企业是整个社会吸纳就业,按照市场规律分配利益的重要环节。美国,日本,德国等国,中小企业吸纳了整个劳动力市场的90%以上的劳动力,因此,这些国家对中小企业都给予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扶持。以美国为例,联邦和州政府对中小企业,少数族裔等特定企业群发放政府贷款,并强制大企业订单中对中小企业的采购量不得低于一定比例,政府采购中必须保证必须的中小企业采购量等措施,确保中小企业的生存。欧洲和北美为了保证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更规定了在市中心不得兴建大型超市的规定,以保证传统零售和家族性中小企业的生存。而这些体系,在我国还没有,目前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更多的停留在纸面上,政策文字中,对GDP的追求导致了我国普遍有的大企业狂热。追求大,追求全而不管效率和公平,这是我国社会分化,内部矛盾重重的重要原因。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这一轮经济危机对我国而言,并没有过去,至少在制度层面和深层次上没有结束。真正要解决危机,需要从制度上多加分析,多加改进。这样,才有可能成就我国的内圣外王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