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七月末了,还有人记得去年三鹿奶粉的事情吗?有人说中国人是一个善于忘记的民族,我不敢苟同。事实上,中国人是一个很宽容的民族,尤其是在似是而非的宽慰之后,我们善良的人们经常选择了宽容和忘记(forgive and forget)。一年了,是时候再反思一下为什么三聚氰胺能够出现的时候了。
首先,从事情的发生看,爆发点在厂家,而肇始点在牧农。这就让人不由得想到,作为产业链最长的乳品行业,难道真个链条都出了问题?如果一家企业如此是个案,那么为什么我们耳熟能详的乳业巨头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这只能归结为,我们的产业组织系统出现了系统问题。这个问题是是体制设计之初就被决定了的,难以避免。 让我们分析一下这个产业链环节。产业链的基础部分包括冻精,种牛等,其性质为科技含量高,经营周期短(几个月到1年不等);此阶段基本为企业化经营的组织所掌握,具有相对明显的价格制定权。在养殖环节,则基本为农牧户的分散经营。这个环节是整个乳业产业链中最薄弱也是最漫长(小牛到产乳一般需要4年左右)环节。而后一个环节,则是收奶工作,其特点关乎民生,一般带有某种垄断经营(许多地方由乡镇一级政府通过授权交给有特定信誉或关系的个人与企业)。另外一种则是由乳品企业之间经营。再后一个环节则是乳品生产企业,通过品牌与营销渠道将乳品加工后最终销售给消费者。此外,在这三个大的环节中,还存在着诸多配套系统,如饲料,添加剂,养殖技术服务,设备供应商等,其作用均为增加特定环节的价值。三大环节中唯有养殖环节没有金融支持,没有保险做后盾。 在这三个环境中,所有经营周期短,价值创造能力高的环节和配套服务环节,都已经为企业等组织形态所占领和经营;而唯独留下了养殖这个关键环节交给农牧户经营。在整个乳业快速增长时期,所有问题都被掩盖,当最前端的制造营销环节出现问题时,其后端的链条中最先被挤压和被破坏的正是最薄弱的环节-养殖。在添加三聚氰胺之前的河北,山东,内蒙等地,由于饲料价格上涨,原奶压价压级(分级分价收购)等原因,已经出现了养牛亏,产奶卖出不去的情况,最严重时奶农每产一公斤牛奶会亏损近1元!试想养殖户在辛苦了多年后该如何接受?的不公平呢?但看到伊利做股权激励一下子就是几个亿,蒙牛为维护股价而拼命压价收奶时,这种对比就显得强烈的刺眼。 那么,解决的途径何在呢?看一下国外的乳品企业大体就知道该如何组织这样一种农牧商体系。 首先,必须重整产业环境,树立风险与收益的长期化观念。通过政府进行有效的控制,杜绝盲从,通过竞拍发放与竞拍的方式,发放养殖许可,从宏观上限定养殖数量。并提高养殖质量。 其次,在牧业环节,需要通过资本,经营与收益分享的方式,融合到前端企业的盈利与风险分担中,唯有如此,才能够形成产业组织的一致性。 第三,对只收奶而不投入的乳业企业,征收对品企业征收产业平准基金。切实督促乳品企业对基础进行有效的投入。 细心的读者会看出,笔者的关注点在于强化薄弱环节,促进环节整合。这正是乳业的出路。如果还看不到这个效果,那么中国的乳品行业还会出现新的化学物质,国人需要学习的化学课还会出现。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