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共同语言的婚姻 管理纽带——共同的商业语言



曾听到这样一种说法,MBA教育是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在中国大陆的本地化管理,培养与跨国公司具有共同商业思想和商业语言的管理人才而引入中国的。且不去讨论这一说法确切与否,但共同的商业语言已成为商务沟通中重要的一环,商业语言上的差异会给沟通带来一定的障碍,这点笔者在某高科技企业咨询项目上深有感触。

该公司是一家从中科院系统中剥离出来的高科技新能源企业,包括公司董事长在内的相当一部分员工仍在中科院任职,员工大多为理工科出身,学历水平较高,科研文化浓郁,但商业文化和商业意识较淡薄。项目中,项目组和客户的沟通量较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客户对于商业语言的陌生、对于商业概念的模糊和拒绝,沟通效率较低。

 没有共同语言的婚姻 管理纽带——共同的商业语言

无独有偶,笔者曾经服务于一个民营企业客户,客户老板坚持要我们帮他把企业制度做好,经过进一步沟通,我们理解到在这位老板的语言中,制度就是管理,实际上他要做的组织架构的优化,绩效考核以及薪酬方案,而不是他所说的制度建设。

其实,由于商业语言不同而产生的沟通障碍不仅存在于企业和咨询公司的交流中,即使在企业内部,不同员工之间也常常由于知识背景、社会阅历的差异在沟通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实践中,矛盾双方对问题的争执,常常源于对问题的理解和定义不同,双方唇枪舌剑,争论不休,最后才发现大家各执一词,讨论的居然是两个问题,真正的问题却被搁置了。因此,企业要善于总结、规范企业的商业语言,把商业语言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规范的过程中,实现企业价值观的统一。

 当当网的联合CEO俞渝在一次和郎咸平教授的对话中提到,当当网经常给管理层发书,特别是一些俞渝在美国读书时使用的教材,目的是让公司的管理层学习相同的知识,使用相同的商业语言,提高沟通效率,更快更准的进行决策。例如:当当网年底举行战略回顾会,俞渝会让她的高管们在开会前去阅读战略方面的书籍,理解到底什么是战略,战略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制定,怎么分解,怎么执行。管理层对这些问题理解清楚了,认识统一了,有了共通的语言,大家再来开会。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商业语言一定要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不能一味去追求MBA课堂上教课书式的语言。管理中,当沟通的双方知识结构,阅历差异较大时,首先就要解决这个共通语言的问题,一般说来,比较容易的是向下妥协,沟通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向下妥协效率更高。例如,在餐饮企业中,员工大多为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工,管理者就必须适应员工的特点,使用员工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进行交流,比如,要求员工配置1:100的消毒液,员工很难理解,但表述为一碗消毒液兑一池水,员工就很容易理解并很好操作了。

那么企业该如何规范企业中的商业语言呢,这里提出三点建议:

1、通过培训规范商业语言:培训可以是工作过程中的教育和引导,例如工作指导人的指点、企业文化大纲和公司文件的学习;也可以是较为正式的课程讲授,例如新人入职讲座。总之,企业通过主动的培训使受训者学习、接受并使用组织中业已形成的语言规范和文化。

2、使用具有相同商业语言的人:企业在选用人员时,可以主动对应征者进行筛选,聘用使用相同商业语言的人,例如,咨询公司大量使用MBA,通过MBA教育的规范性,既确保咨询公司内部员工可以使用共同的商业语言,同时,这种语言也是商业活动和咨询工作中的标准规范语言。

3、按大多数人接受的方式讲话:如果企业中的员工差异较大,特别是大多数员工文化水平较低,如上文举例中的餐饮企业,那么企业语言的最佳选择将是大多数普通员工能够接受和理解的语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96140.html

更多阅读

工厂围墙效果图 没有围墙的工厂

——也说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为参加e-works博客大赛而作)今年九月中旬,笔者随联创世纪企业家美国参访团去了没有围墙的大学——斯坦福大学参观。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我无法设想没有围墙的大学如何管理。同样,没有触网的企业,可能也无法想

企业文化标语 没有真正的企业民主,就没有真正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不是一个经营问题,不是一个管理问题,也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利益问题,阶级问题,政治问题。   什么是真正的企业民主?真正的企业民主就是员工不仅能够说话,敢于说话,而且还要能够对话,敢于对话。   什么是真正的企业文化?真

声明:《没有共同语言的婚姻 管理纽带——共同的商业语言》为网友血屠杀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