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中国汽车一线品牌几乎是合资企业的天下。笔者在十多年前曾经管理过诺大一个车队,给我的印象是,凡国产货运车,质量普遍不过关,公司内戏称其为“药罐头”,而一些日产、欧洲进口卡车则被司机热捧,大家都争着要这些汽车的驾驶权,公司没有办法,只能以驾驶员的岗位等级来确定车辆分配原则。在轿车市场,记忆当中国产品牌似乎只有“红旗”和“上海”。后来上海牌逐渐销声匿迹,红旗牌由于政治因素不过一息尚存罢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辆大众桑塔纳出厂之后,占领我们心智的汽车品牌就成了合资企业的风向标。记得我国入世时,有一种观点就是一旦关税下调,世界名牌车企将彻底击垮国内民族汽车工业,甚至包括合资的汽车公司也难以幸免。当然,以后汽车工业的发展事实已经证明,合资的汽车企业不但规模不断壮大,深得国人信赖,还成了跨国汽车公司全球布局中的亮点。更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近来的种种迹象表明,民族汽车企业居然在群狼环峙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大有与进口车、合资车分庭抗礼、三足鼎立的态势了。
上月,几乎不约而同,吉利、奇瑞、长城等本土汽车企业通过汽车峰会推出了高档车型及品牌。从品牌营销理论分析,这是大大的昏招,我们说,低端品牌一旦定位之后,很难再走到高端,反之亦然。高端的派克笔,因为向低端延伸导致一蹶不振就是明证。看看我们的本土汽车品牌,此前基本在二十万以下的中低端汽车产品线上游弋。一夜之间,大家突然推出了几十万、甚至一百多万的豪华概念轿车,行家还称,就其配置和造型来看,这些概念车似乎已丝毫不逊于世界顶级轿车。于是议论之声四起,业内外人士纷纷揣度此举真意,有的甚至百思难以索解。窃以为以下可能或许兼而有之:
其一,淡化商业意义的做秀。也许这些汽车企业自己也明了,作为低端品牌,要进入豪华车市场殊非易事,但造一个概念车,展示一下技术实力,至少可以给自己带来一些专业层面的收获。
其二,市场试水。先造概念车,看市场和消费者的反应。如果正面效应强,再确定发展战略不迟,因为,高档车市场前景看好,相比低端市场,高端汽车赢利能力更强,而且还是进口车与合资车的世袭领地,也可能是未来竞争的主战场。
其三,为未来的市场竞争进行战略布局。国产车在中低端市场的占有率不低,在低价策略的引导下,规模不小。如果能提升到高端市场,从竞争对手的根据地市场去分得一杯羹,实在是件很美妙的事情。
其四,多数业内外专业人士都认为品牌定位的规律不能逾越:低端品牌不可能向上延伸。即本土品牌汽车即使转换品牌也难以实现高端突破。因为汽车市场规模虽大但品牌较少,民族品牌企业要推出高端品牌,消费者一般都能了解这个品牌的真正出处。更何况像长城汽车,甚至推出的高端汽车使用的是同一品牌。这样的品牌策略表面看来风险很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汽车更像是一种介于感性产品与理性产品之间的中性产品。中性产品的品牌特征是低端品牌如果能够充分描述和传播提升的理由,则品牌定位向上延伸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想一想,造型、配置与世界豪华车想比相去无几,发动机等重要部件又采购自世界知名企业。除了品牌内涵稍差外,消费者也不是不能接受啊。重要的是,毕竟价格优势明显。国产车在剔除关税、中间商加价后,加上固有的成本优势,市场前景比较乐观亦未不可。
国产民族品牌豪华轿车未来的走向和命运,牵动着很多人的神经,不妨让我们放宽心,因为民族汽车品牌的实力和眼光早已今非昔比。让我们静静的等待吧,等待又一次的石破天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