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点典型的考核问题,貌视量化、其实不量化;貌视科学,其实不科学。感觉有问题,但说不出问题的要害和关键,更难以突破原有思维的局限,因而也就这样沿用至今。毕竟,没发生什么大问题嘛!不然,每个月的奖金怎么发放呢?”这就是问题的实质,我掷地有声的说道。 俺又继续分析道:“长此以往,管理者和员工们都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他们的假设前提是,我们的‘标准月奖金’(有意思,还有“标准奖金”说法的?各位想想看,有多少企业是这样想的,可以说不计其数!)是每个工程师的2000元(RBM),这个东西需要与考核挂起来,不然公司就白给了。于是呼,忙忙碌碌整了一大堆考核指标,就是为了对付这个或解决这个问题。一番考核下来,大家所得奖金都八九不离十,1800元上下。月月如此,年年如此,这个1800就成了多数员工的心理预期标准收入,或实际上已当成了自己的固定收入(赫兹伯格说过,这类东东不会成为激励因子的),一旦某个月有偏差时(更多的时候是指少),或少了100元,有的甚至少10元,他们就会来找领导‘谈话’,为什么我比别少10元,我态度哪里不好,有什么证据?(当然多了,自然就不吭声了)于是,较真的经理就引火上身了……。吃够了苦头后,就变得聪明起来了,于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同志们好’!‘你高兴’、‘我高兴’、‘大家高兴’、‘同志们都高兴’,只有‘老板不高兴’---因为,公司业绩不怎么样啦?能愁眉舒展么?!” 我当时在想,估计他们是没有把什么是绩效?如何获得绩效?如何评估绩效?如何利用绩效来进行激励等问题搞清楚,若他们能看看我之前写的博客“什么是绩效?”,或许有些帮助!

“我再次提醒各位,业绩、能力、态度等是不同的东西,做绩效考核时千万要区别对待,不能搅在一起!尤其是考核能力之类的东西,是需要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一般企业光凭自身力量操作是有一定难度的,或者走偏,或者失效!另外,考核了某个指标后,到底要干什么,到底如何运用也要有讲究。并非把所有想考的东西都考过一遍后都与奖金挂钩就了事了!若是这样,任何企业的绩效考评不失效才怪!”俺继续乘胜追击! 此时,会议室鸦雀无声,一双双乌黑的眼睛直盯着我,只有我的回音在音响中在余音绕梁…… “各位,辛苦了,我们先休息十五分钟后,再进入下半场。”我宣布。 休息了,我正想放松放松。不料,忽然有三个学员(清一色的女同胞,并且纷纷递上名片)直接来到演讲台上,想和我勾对勾对。我想养精蓄锐,于是说:“各位把问题写在纸上,下半场我们再战!如何?”于是,她们带着略有失望的神情返回自己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