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书中写的是1793年英国使者马嘎尔尼出访中国的前后历程,作者是法国法兰西学院院士,对于这段历史曾考究多年。书中从当时西方人的视角来考量中国,认为当时马嘎尔尼的出访是“天下惟一的文明国家”与“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的撞击。
书还没有读完,有些对中西方社会差异的感悟,和大家分享。 中国历史虽然每过两三百年就又一次大洗牌,但总体来说大部分历史是大一统的社会。在大一统的社会中,稳定的需要总是大于发展的需要,因此中国人生存方式更多是组织化生存,在组织中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比如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在中国社会,人口流动、大胆创新从社会层面从来是不提倡、不支持的。其实,现在社会仍是如此,户口制就是明显的代表。 在中国社会,人们从组织中获得的幸福感重于个人物质生活、内心精神世界的幸福感。人活得怎样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怎么看你。当然,随着广东、浙江、福建的私人经济全国化发展,中国社会中开拓创新、合法求富的精神开始加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局是总是把稳定放在发展之前的,近期几万亿的扶持资金几乎全部落入国企,造成“国进民退”就是一例。 相比而言,近代欧洲社会一直没有出现大一统局面,每个国家要生存就必须发展,发展的渴望远大于中国。而创新、开拓精神是发展的本质,是社会发展速度的决定性因素。在我看来,这是工业革命出现在欧洲的根本原因。由发展的渴望衍生的侵略精神随着技术的发展最终造成了19世界的全球殖民,也最终造成了侵略精神相碰撞的两次世界大战。 客观的说,中国的社会精神有利于团结稳定,欧美精神有利于技术发展、社会发展。不得不遗憾的是中国在近代世界发展史的贡献太少,而且,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未来几十年很难看到这种局面有很大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