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叶文东 发自广州
通用电气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曾经说过:“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衡量企业(业绩)成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国际市场占有率。成功的企业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场而获胜。”的确,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面对的外部经营环境已经超越国界。企业“走出去”开展全球化经营,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但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跨国并购”的话题在国内持续升温,人们都为之捏着一把汗。实践证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都磕磕绊绊,险象环生。究其原因,“文化差异”是其最大障碍。
9月5日上午9点整,第11届中山大学岭南学院MBA Orientation(新生拓展活动)在叶葆定堂拉开帷幕。岭南学院副院长张艳梅发表演讲表示现代的中国企业需要具有“全球视野,中国智慧”的人才,勉励MBA新生要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企业贡献力量。张艳梅曾在美国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做访问学者,获得英国诺丁汉大学工商行政管理硕士学位,她的研究领域之一是跨文化管理。在接受《新营销》采访时,张艳梅告诫有志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要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国外的社会文化,迈过“文化差异”的暗礁。《新营销》:岭南学院MBA教育对于帮助国际公司本土化以及中国企业国际化有何意义?张艳梅:相对于其它项目,岭南MBA 的最大特色就是国际化,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学生生源的国际化和学生培养方式的国际化。因此,岭南的MBA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定位非常明确,即“国际视野,未来领袖”。一方面,我们希望为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培养人才,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领导人,他们将更容易理解国外先进的商业理念,与跨国公司有共同语言。另一方面,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培养国际人才。近年来,中国公司的国际化进程非常快,尤其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步子很大,所以为本土企业培养国际人才是我们对中国企业的责任,因为,整体而言,中国具有全球视野的管理者现在还非常匮乏。《新营销》:中国企业要想“走出去”,会遇到哪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张艳梅:首先要明白“走出去”是要干什么?有没有商业机会?这个商业机会对企业发展是否利大于弊?而且,要看整个团队有没有准备好?有没有对员工进行跨文化的培训?有没有去管理跨国公司的组织能力?对这些问题,企业应该有个科学的评估,单靠民族情绪是不行的。可惜的是很多企业都没有想到那么多。像当年国内一些企业收购跨国公司的一些业务部门,光想着把对方买下来,但如何管理收购后的公司思考的很少,结果在市场定位与战略等方面出现失误,为企业造成很大损失。还有像有的企业,虽然“走出去”了,比如到了美国,但其实他们很难融入美国市场。所以中国企业走出去,不要只是考虑商业上的操作,还应该想办法,通过一些方式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只有如此,才能有敏锐的市场嗅觉。《新营销》: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案例,有哪些榜样可供借鉴?张艳梅:比较成功的案例也有,但失败的更多。我们常分析某集团收购法国公司的案例。当时的收购的确是个很好的商业机会,但后来的过程让人遗憾。说个细节,刚开始,这家企业老板周末时间在法国召集经理人开会,这在中国是常事,但在法国,大家则会抵制。在中国,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是模糊的。而在欧洲,下班以后以及周末是员工的私人时间,老板再有权也不能占用,所以不管你是谁,反正我是不会来开会的。由于不用心做调查和学习,还可能在营销过程中犯了人家的忌讳。白象电池卖到非洲,当地人就不敢买,因为原英属国家的居民一般会认为大象大而无用,所以他们不太接受大象的图形作为商标使用。我们的学生曾和我们分享一个案例,他们公司向意大利市场销售杯子,他本来设计的颜色,客户不喜欢,就来来回回地修改,直到交货的时间,他自作主张在杯子上印了紫色的方格,结果全部退货。原来,紫色在意大利是葬礼上才用的颜色。我期待将来真正能有一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榜样案例。《新营销》:本田汽车的有关负责人曾说:“我们在中国选择合作伙伴时,总是喜欢挑选一些与我们想法不同的合作者,这使我们经常发生意见的碰撞,会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创造出本田新的企业文化。”像这样,企业该如何恰当利用文化差异为自身发展创造契机?张艳梅:这是日本公司管理的特色。在美国公司,CEO叫决策者,属于权威式的,中国也是。但在日本不是,我专门问过,日本的CEO定位为协调者,收集不同的意见,达到一致以后才做决策。这也体现了日本人“和”的理念。日本企业我接触的比较多。我觉得日本企业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认定合作对象后,他们花很多时间研究对方,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商业实践。大家看到,日本在美国的跨国企业非常成功,在中国也有很多企业如佳能,丰田等做得很好。根本的原因是,他们的总经理、管理aihuau.com人员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佳能的总经理来岭南学院做讲座,引用中国古典思想,让我们的学生很吃惊。我想这是日本公司成功之处,他们在海外经营时,一方面积极推行日本的管理模式,同时学习并揉进当地的很多做法。还有印度,和中国一样是新兴市场,但印度人对中国的了解远远大于中国人对印度的了解。相比很多外国人来中国之前会读很多关于中国的书,比如《孙子兵法》等,中国人学知识往往只当做工具,但其实知识背后的文化内涵才是最基础的。与西方的“中国通”相比,我发现中国人里面真正的“西方通”其实是很少的,很多人没耐心,太浮躁。其实,中国企业也应该以包容、开放的心态,真正走出去,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国外的经营环境,不仅仅只是商业机会,应该在充分了解企业自身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模式和营销战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