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力文化建设 论《执行力文化》



一、 什么是执行力

二、 执行力的作用

三、 怎样构建执行力

四、 执行力的基础

五、 执行力的根本

六、 我们需要执行力 

一、 什么是执行力文化

执行力文化就是把“执行力”作为一个企业所有行为的最高准则和终极目标的文化,是透过企业文化塑造和影响企业所有员工的行为,进而提升企业的执行力。因此,企业领导者最大的任务之一就是营造企业执行力文化。

其实执行力这个提法出来的时间并不长。

2003年初,美国的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所著的《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一书风行世界。当时有许多人把公司经营失败的原因都归咎于错误的经营策略。而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却不同凡响地指出是“执行力”决定企业的优劣成败。此外博西迪和查兰还告诉企业领导者要深入参与企业运营实践的重要性,要高度关注企业内关于人员、战略和运营的对话。从另一个角度讲,《执行》一书之所以能畅销全世界,正是说明了执行力不强已是全世界企业界乃至政府职能部门共同存在的问题。我们能够看到,成功的政府和企业一定是在战略方向和战术执行这两方面都到位才有可能。我们所知道的“海尔”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范例。

一个企业做大了都会害怕一个问题:那就是大企业病,执行不力,政令不通等的恶劣现象极大的阻碍企业的发展步伐。一个企业就像是一个人,也会有病,更要紧的是,人所有的“青春期”、“更年期”在企业中更为多见,并且更为严重。当初史玉柱的“巨人”,和现在汽车上的巨无霸“通用”的轰然倒塌,正是从负面验证了上面的理论。为了避免患上大企业病,就一定要从管理上下功夫,通过多种政策制度实施多项工作方式改革,调整企业管理架构,实现“管理下沉”和“服务下沉”的转变。在企业内部,进一步强调执行力,强调工作落实到位,每一项指令,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电话,都要做出快速反应,及时解决,第一时间解决。执行力低下是企业管理中最大的黑洞,再好的策略也只有成功执行后才能够显示出其价值,因此成败关键在执行。企业执行力差将直接导致在贯彻企业经营理念、实现经营目标上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削弱了干部、员工的斗志,破坏了工作氛围,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利益,同时也影响了每一个员工的利益。

 

二、 执行力的作用

也有人认为执行力是个“伪命题” ,他们论证说领导负责决策,下级负责执行是行不通的。其实这是把决策和执行割裂开了。决策和执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为执行不只是下级的事情,而决策也不只是上级的事情。现在我们把企业的一把手叫做“CEO”,实际上CEO的意思是首席执行官,是首要的执行者。这也就是说,一旦企业的最高层制订了战略决策,那么最高管理者就是第一个执行者,他必须对整个过程亲自负责。如果高层管理者把这个职责下发给中层管理者,那么中层管理者就会把它在下发给基aihuau.com层管理者,而基层管理者也会把它下发给一线员工,层层下发,最后变成了无人负责。这种情况就使得这个决策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就是管理者的失职。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解放战争的实例说明。在现在热播的《解放》中我们知道,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只有200万人,而且装备极差。国民党军队800万人,大部分是精良的美式装备。可是过了三年,力量对比就完全反了过来,共产党得到了天下。为什么会这样?当然我们的决策是正确的,但是也不能说国民党的决策就都是错误的,国民党的最高统帅部也不是一群饭桶,实际上他们的军事素养比我们还高。《亮剑》中的教官。关键在于执行。

还有人说,因为不能保证决策的完全正确,那么强调执行力就没有意义。这也是不对的。决策和执行,可以组合成四种态势:正确的决策和坚决的执行;正确的决策和执行不力;不完善的决策和坚决的执行;不完善的决策和执行不力。第一种是必然胜利,遵义会议。第二种是可能失败,第三种是可能胜利,第四种是必然失败。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的有些战略部署是没有问题的,重点进攻、南北对进、快速兵团……但是执行起来根本不行,各派系之间勾心斗角,自保实力,见死不救,终于失败。而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则是在战略思想出现了大的偏差的时候,由于各红军部队浴血奋战,在局部执行正确的战术方针,终于胜利。五次还是失败了,因此才有长征。我们还可以举一个现实的例子:我们的邻居,中国皮卡的老大,在他上了轿车以后,总的战略方针出现了偏差,使得左右为难、顾此失彼,应该说没有实现预期的战略意图。但是我们绝不能小看它,因为他有相当强的执行力,有了这种执行力,他就很可能赢得调整的时间,重新战略部署,取得大踏步的前进。

上述案例证明,一旦决策成立,执行就是决定的因素。即使是决策有一定的问题,也可以在执行的过程中去发现、去调整。我们每个人,即使执行者,也是管理者,也是领导者,也要不同程度地参与决策。这个问题是我们必须认识清楚的。

 

三、 怎样构建执行力

构建执行力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高压,一种是认同。我们先说第一种。我们都知道《孙子兵法》,都知道孙子训练女兵的故事。说的是孙武到了吴国,把自己的兵法献给了吴王阖闾,吴王非常赏识,但也给孙武出了一个难题,让他把宫女训练成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使用极端的高压手段,是可以立即使得一群乌合之众建立起强大的执行力的。这种类似的方式在我国的一些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中是惯用的。古时军队中的“连坐法”、罗马军队的“什一法”、更是高压建立起来的执行力,因为他们都要确保自己不能失败。但是这种高压方式的最大弊病是治标不治本,一旦压力失去,这个企业或这支军队很可能就作鸟兽散。

真正的执行力是建立在高度认同上。还是以《解放》为例,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的兵员补充主要是来自“解放”过来的国民党士兵。在国民党军队毫无纪律、毫无斗志的士兵为什么过来就是英勇的解放军战士?靠的就是政治工作、思想工作、忆苦思甜、两忆三查。就是这些做法,使得解放战士很快转变了思想,提高了觉悟,取得了高度认同,懂得了为谁打仗,为什么打仗。也就立刻迸发出了巨大的战斗力。就我们今天来说,这种战斗力,就是执行力,就是竞争力。

 

四、 执行力的基础

1、 伦理

执行力的重要基础是伦理,也就是价值观。革命战争时期的“打到反对派,解放全中国”,让穷人们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饭吃,就是一种信仰,一种伦理,一种价值观,为了这个,无数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也是一种伦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一种伦理。正是遵循了这种伦理道德的指引,先辈们才有了至高无上的执行力。而现代社会,伦理缺失,是丧失执行力的最大因素。我们不提这么高,就说我们是职业经理人,也要遵循职业经理人的道德规范,也要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可是做起来呢?

2、 高度

要想有执行力,就必须有高度,要有眼光。有胸怀。绝不可只看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样是不可能有执行力的。当初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冒着多大的风险?那是有可能全军覆灭的。可是刘伯承和邓小平坚决执行了中央的战略意图,把重武器和辎重都扔了,义无反顾。终于取得了胜利。也就有了后面的三大战役。我们要想把自身工作做好,就要理解全局的战略意图,有时在局部的不合理,恰恰是在全局的合理,没有这种高度,事也做不好,人也做不好。

3、 自觉

执行力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执行力不是被迫的,而是自觉的。只有自觉的执行力,才是真正的执行力。前几天,中央一套的人民英模节目,讲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模范,第三个讲到了邱少云烈士。一级英雄。是执行力的最高典范。

4、 自信

不自信的人没有执行力,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人,还会相信别人吗?一个连自己和别人都不相信的人,还能指望他有执行的欲望吗?不可能,因此必须建立起自信心来。但是这里要强调的是,有些非常自信的人并没有做好该做的工作,甚至没有能团结起大多数人。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们必须高度警惕的,不能盲目自信。有一个公式我给大家说一下,人的价值是一个分数.

5、 激情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激情,要有激情就要把自己投进去,要把自己投进去就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当你不爱自己的工作时,工作只是一个职业,不但不能做的最好,还有可能是一种痛苦。而当你热爱自己的工作时,工作就不只是一个职业,就有可能变成自己的事业。只有成为自己的事业,才有可能迸发出极大的热情、极大的激情,这时,执行已经不是问题了。我们知道日本人的工作态度,每天必须加班,而且不计报酬,以此为荣。实际就是一种感情的投入。因此,日本弹丸之地,资源匮乏,他却成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

 

五、 执行力的根本

这是最重要的一节。上面说的执行力的五项基础,归根到底是一件事,文化。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打不了胜仗的。这里说的文化并不是知识,不是认不认字,而是他的观念、意识和素质。这里要解决的是做人和做事的辩证关系。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有五大主力,王牌军,但是最难打的还不是这五大主力,主力中的主力,整编七十四师,张灵甫,还不是在孟良崮一战灰飞烟灭?在解放战争中,最难打的是国民党的青年军,200师,201师,202师等等,号称“千里驹师”。这些部队大多由学生组成,所以叫青年军。这些部队的最大特色是政治教育,贯穿了一整套文化建军的思想,因此这些部队特别顽强,特别不好打。当然,由于他们代表的是反动势力,最后还是被消灭了。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中体会到文化与执行的关系。我们要向胜利,也必须要学习,我们上面说的一些道理,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说过了,因此选三段话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参考价值。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理解: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的这句话流传的非常广,可以说是曾子最出名的一句话了,前两句的解释很容易理解:“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做到诚实可信了”,对于传不习乎,是有不同的解释的,很多人会解释为老师教你的东西是否复习实习了?对这一句我有不同的看法,应解释为:“你传授给别人的东西自己是否也这样去做了?”

为什么我赞同这样的解释呢,我们来看前两句,为别人做事就好比现在社会中给别人打工,位阶上自己处在下,是存在上下级的关系的,与朋友交往则是平等的,那么接下来的传不习乎,我认为是把自己定位在上,曾子说这句话时孔子已经去世了,他的身份也从学生转变为了老师。这三句话其实代表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所处的角色定位,我自己也深有感悟,自己对上级、下属和身边的朋友,说话做事的方式都必然会有差别。由此我们也能看出曾参的这段话真的是很了不起,他一语道破了人在社会中做扮演的角色。

曾子每天都在反省自己,但他自己是否做到了呢,他没有给出结论,我认为他想表达的应该是要做到这三件事实在是太难了。我们来想想看,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经历,领导交给你自己认为不合乎时宜的工作,迫于压力我只是去做,但没有用心;朋友找我帮忙不好拒绝,找了借口敷衍过去,自己给下属说教的时候一套一套的,到了自身去做的事情确是另外一个方式。不用想,这些现象是一定有的,曾子的话只是点到了这里,他没有继续往下面说,至于如何去看待这些现象,我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如果一个人能看清自己的行为,那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老子《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执行力文化建设 论《执行力文化》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通过贞观之治取得的明显效果,看到了优秀人才在国家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于是决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量招纳优秀人才。有一次,他就这个问题征询侍臣意见,说:“朕听说国家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过后必有太平。值此国家由乱到治,天下太平,百业振兴之际,需要得到大量的贤才来使用。我思谋了一个招揽人才的办法,打算让他们自己举荐,这样做你们看合适吗?”侍中魏徵回答说:“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知人者智);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聪明的人(自知者明)。人贵自知,陛下广开人才自荐之路,四方贤才必然纷至沓来,何愁得不到济世贤才呢?!”于是太宗决定在全国实施人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是与道为伍的,既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有充实愉快的现实生活,自然感到满足。相反,那些失却了心灵的人,内心是空荡、迷茫的,只能把心思寄托于外在的个人名利上。然而,没有心灵作依托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有着坚强意志的人,并不是为了自我名利而拼搏的人,而是心存大道、甘守真朴、无执无失、豪情满怀的人。这样的人,人生必然是欢快、幸福的。正如基督所说:有圣灵和你相伴,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所,是心灵之所即大道。人生的目的,无不是为了幸福、健康、长寿。人们追求幸福、健康、长寿,却忽视了心灵的自由,反而导致生命早夭。那些真正懂得厚生的人,始终关怀的是内在的心灵,是以有形养“无形”,而不是以有形养有形,因此却获得了相对长久的生命。更有那些一生为了人民的人,虽肉体死亡了,但是他们的英灵永存,这样的人才是真正长寿的人,因为他们的英灵是属于人民的,人民永存,他们的英灵永存。

这是老子对有道者的高度赞扬。指出人生当自知、自胜、自强。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天地之志,并与世长存。自荐,广泛招揽人才。成语“知人者智”便源于唐太宗决定通过自荐方法,大量吸纳优秀人才故事。

 

六、 我们需要执行力(略)

1、 认识自己

2、 战胜自己

3、 战胜别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96606.html

更多阅读

试论《编辑部的故事》的策略与得失 组策略编辑器

《编辑部的故事》在当年颇热了一阵。尽管在艺术上人们对它褒贬不一,但起码在受观众青睐这一层面上,它是成功的。甚至是轰动一时的。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当年《编辑部的故事》播出时的“盛况”:据有关报载,该剧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后,先后在全国

56、想以虚和实论《阿Q正传》全文 鲁迅阿q正传全文

前不久,我写了一篇《关于<阿Q正传>的懂、通、透问题》,自己认为差不多就结束。想把它放在博客里,电脑出了问题,就是放不进去,我不知道“为什么”。去“读点鲁迅”看文章,敲回复,敲上去了。于是我想到,把“懂通透”敲上去。成功了,好呀!这里发

论《红高粱家族》的寻根意识 红高粱和红高粱家族

论《红高粱家族》的寻根意识沈涌莫言的长篇小说《红高梁家族》80年代中期问世时,在文学界、在读者群中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确实,这是部很有新意很有特色的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必定会占据一定的位置。《红高粱家族》里的思想艺术,对于

声明:《执行力文化建设 论《执行力文化》》为网友嗰亽淋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