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沪上房地产市场,瑞安地产率先推出了少量定制公寓,不但受到购房者的追捧,而且也着实被媒体热议了一番。近日笔者出席新浪乐居的下午茶活动,有机会实地感受了一番位于虹口区瑞虹新城三期的定制公寓样板房,认为定制公寓这一“新生事物”,无论对开发商自己,还是对现时的整个房地产业界,其影响都不是很大。
瑞虹新城的定制房,目前仅限于“装修”阶段的房型结构的少许变化,且供购房者选择的余地并不大,其中1房户提供了3种选型,4房户提供了2种选型,开发商解释说,选型多了对购房者未必是好事,“容易让购房者挑花眼”。笔者猜想,选型多了对开放商也不是什么好事情,毕竟会影响到整体的设计、工程方案,毕竟开发商要为增加的包容性支付额外的成本。所以瑞安地产目前推出的定制房服务,实际上还处于相当初级的阶段,在满足购房者的个性化需求方面,只能说是迈出了一小步。
定制物业在发达国家司空见惯,而且远不止定制装修或定制物业管理这一小步,有的做到了定制设计,甚至做到了从选地开始就按客户的要求提供定制服务了。
定制服务的理念在国内并非瑞安地产首开先河,早在瑞安之前,实际上已经有不少的地产企业,在关注并尝试定制房服务了。万通、保利、华润等在定制服务方面的探索,陆陆续续早就见诸报端。当然有的限于定制物业管理,有的倒是从设计、甚至选地开始就提供定制服务,但多是针对高端物业如别墅一类。而象瑞安地产这样针对公寓提供定制“装修”服务,确实也不多见。难怪乎瑞安地产的定制公寓一经推出,就迅速在沪上业界掀起不小的波澜。
不难分析,定制公寓只会影响高端客户一个很小的群体,对现时房地产业界的影响相当有限。对大多数购房者而言,定制属于“过度”服务,难以激发这部分人群的“溢价”支付意愿。而定制对于开发商而言,可以肯定一定会增加额外的开发成本,而且一定程度造成开发周期的拉长,甚至增加房屋交付及后期物业服务过程中发生种种纠纷的风险。有人说,定制就是开发商自己给自己找麻烦,看来也有一些道理,至少在目前各种配套条件尚不能很好支持定制服务的情况下,似乎并不为过。当然风物长宜放眼量,相对于定制给开发商带来的形象、品牌的提升,以及对营销业绩的拉动来说,这一点“自找麻烦”也许是非常值得的。
笔者深信,相对于给开发商及整个房地产行业带来的实际影响,定制房服务的意义更在于其给消费者、给社会传导的理念价值。主流的房地产开发模式也关注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象万科这样领先的房地产企业,面对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无不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要方面,作出百般努力——不断细分消费者群体,对特定的消费者群体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开发,尽最大努力地迎合特定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也就是说,主流开发模式其实是以另一种方式,“渐进地”在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个性化需要。但应该看到,在主流开发模式下,开发商更多地还是站在“供方”的立场,根本上还是让消费者如何适应已经设计、建造好的房屋,整个过程消费者是被动的一方——当然开发商事先也针对特定人群进行了广泛调研,在设计方案中充分融入了特定人群的“个性化”因素。比较而言,定制房在服务消费者个性化需要方面显得更进步,它意味着开发商“供方”立场的松动,消费者或多或少实质性地参与到开发过程中来,体现了当今时代房地产服务理念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