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是个烫手的山芋,没钱的日子难过,有钱却想不好该干什么也难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流大学的学生素质高诚然与学校良好的培养条件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学校录取的学生本身就是一流的。PE的游戏规则是“锦上添花”,有时甚至是“趁火打劫”,但很少是“雪中送炭”,所以选择优质项目至关重要。找项目本身就是一个“伯乐相马”的过程。如果投资的是优质的项目,本身就为日后的溢价退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投资的是劣质的项目,要将其打造为优秀的企业,除非PE能够“点石成金”,然而这世上没有“点石成金”的圣手-如果有,首先点化的是他自己,而不是芸芸众生。
PE经理要寻找到好的项目,首先心须建立起项目源。这是能够获得项目和寻找到好项目的重要渠道,也是必须做的一项重要工作。项目筛选本身是一个百里挑一、沙里淘金的过程。通常在1000份项目经营计划或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第一次筛选后,淘汰率为90%,剩余的经与融资约见和会谈后,根据筛选标准与所了解的情况,又淘汰50%。余下被认为是有价值的项目,经审慎调查后再行淘汰,最后真正能够得到资本支持的项目的遴选率仅在1%左右。通常开辟项目源有以下几种做法:(1)通过参加关注行业的展会、研讨会,结识业内人士,了解业内知名企业,掌握行业动态,从而有重点的确立目标企业。通过在产业内的人脉关系,定向搜集项目信息。这种方式较为直接,“春江水暖鸭先知”,业内人士往往对行业趋势“先知先觉”,提供的信息也相对直接且丰富。问题在于,在缺少中间人推介的情况下与目标企业进行直接接洽,可能会碰壁。同时目标企业很可能运营稳定,没有融资的需求。(2)通过产权交易所、招商网站等政府或民间搭建的信息平台,了解项目信息。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公共平台了解的信息往往经过包装处理,存在一定的不对称性;同时项目信息的时效性不高,项目质量良莠不齐,好项目的比例很低;(3)通过政府招商机构、商业银行的人脉关系,在相应的行政区域有重点的推荐项目资源。这种方式相对较为直接,项目公司接洽也会相对顺畅。问题是项目初始信息相对较少,项目领域宽泛,在筛选和鉴别方面要花费大量精力。中小PE资金规模小,资源有限,因此发挥“地利”优势,目标聚焦所在地(或经营团队相对熟悉的地域)中小企业,仍有掘金机会。其实,在制造业,二线企业与行业领军企业的博弈利器就是对区域市场进行精耕细作,获取渠道优势。这样的竞争原理同样适应于PE。(4)通过电话黄页或行业协会清单,地毯式排查挖掘。可以想象任何一个行业乃至细分行业都有数以百计的企业跻身其中,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往往是排名前几位的企业。如果没有掌握行业背景资料,进行大范围的检索,方法原始,工作量巨大且事半功倍。项目源是投资公司的宝贵财富,需要一段积累的过程,其间也包含着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即使如此,前期项目调研的费用相对于一旦项目失败将造成的损失要小得多。项目来源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一个成熟的投资经理所接触过的项目往往都数以百计,在这个过程中积累出对某些细分行业的认知,直至培养出一种项目初审的直觉。在很多投资论坛上,人们都已经习惯了PE经理被一大群创业者紧紧围在中间争抢着索要名片的场面。这里,笔者想告诉那些“以钱自居”、心存优越感的PE经理一句话:别以为有钱就是“甲方”,好项目就得抢!“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本是一句嘲讽之辞,但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天鹅肉偏偏就是被癞蛤蟆吃到了,原因很简单-癞蛤蟆会不遗余力甚至是不择手段的拼抢。财大气粗的银行为了获取并不高的贷款利息收入都会在好企业面前“低头”,预期通过参股企业获得高额回报的PE更应该放下身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