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在中国走过了十年发展历程,其中的主角一直是跨国PE在饰演,近年来本土PE也开始有所作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狭隘的对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硬性的比较意义不大,都是中国经济的组成部分,能够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也有各自的竞争优势。中国是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新东方冒险乐园”。在这个市场上,顶级和师出无名的PE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位于统一起跑线上。民间PE虽然历史不长、资金不够、资源少、经验不足,在博弈中蹒跚学步,但生机盎然。“黑猫白猫,抓到耗子是好猫”,“土枪洋枪,打到兔子就是好枪”!
上个世纪末,“忽如一夜春风来”,中国PE进入VC(风险投资)概念时代。1999年,伴随着新浪、网易和搜狐等网络公司登录纳斯达克,深圳二板也呼之欲出,互联网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开个网站就开始满世界讲故事、谈融资。在“烧钱”时代,“点击率”成为评价网站发展的重要标准,也是网站吸引广告投放的重要因素。大大小小的网站为最大程度地吸引用户访问、提高点击,至今仍在不遗余力、绞尽脑汁的做着大同小异的事情:惹火标题、性感图片、搜索引擎优化、一次又一次的改版、升级……国内网站针对访问量和点击率统计通过人为手段进行“造假”几成普遍现象。我们不禁要问:在网站点击率不断攀升的背后,是否真的可以认为这个网站的发展趋好?点击率是网络盈利的充分条件?进入2001年,纳斯达克市场高科技板块从5000点跌破了1700点,PE(VC)开始恢复理性。利润作为企业存在的支点,是资本秃鹫振翅飞翔的引擎。没有了利润,资本也就会停止呼吸。用“点击率”进行估值只能是在浮躁狂热心态下所作出的扭曲选择,没有利润作为依据的估值,只能是“皇帝新装”式的闹剧,更注定了那“最后一棒”的悲惨结局。
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的洗礼,本土第一代PE基本上是遍体鳞伤。痛定思痛,投资项目,业绩是硬道理。在蒙牛、高盛、IDG等跨国PE的推动下,携程、蒙牛、盛大等一批优秀企业实现了境外上市。PE在此成为财经媒体的“宠儿”,一个个一夜暴富的财富神话刺激着国人脆弱的神经。在众多的财富神话背后隐含着PE的八字运作模式:红筹上市,套现出局。中国上空飘荡着的数亿美元风险投资,随时准备砸下来。但这些飘飞的美元就能代表风投的趋势吗? 钱来得太容易,必然会导致暴利利润的平均化,也会产生新的市场规律来规范这种暴利。但往往怕什么就来什么。2006年8月9日商务部等六部委更联合发布《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业内简称“10号文”)。10号文宣告红筹模式的阶段性终结,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美元PE向人民币PE的转型。
进入2007年,伴随着股改完成、创业板建立、红筹解禁以及有限合伙法律的出台,PE的经营模式也就变了,谁能成功转型就会取得优势。与此同时,高盛、凯雷等并购基金在中国发力,弘毅等本土PE迅速崛起。并购基金是PE中的“高端”,如果说成长型PE基金是“伴大款”式的“锦上添花”,那么并购型PE基金则是“输出管理”式的“点石成金”。
展望未来,PE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去的十年,PE在中国整体上是在“试水”,其对中国经济所产生的动力甚至不足1%。但笔者认为,未来的三十年中国企业将跑步进入产融结合时代,这一趋势浩浩荡荡,不可逆转。在这一进程中,PE将有机会大显身手,甚至与证券市场融资“分庭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