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洋彼岸引发的金融危机,让我们吃尽了苦头:大笔的美金被蒸发、大量的订单被消减、大批的企业开始裁员、一些企业开始走上倒闭的命运,就连偏安一角的中国咨询行业也开始喊出“苦练内功”的口号。尽管一声更比一声高,但听起来多少有些“不得以”味道。
随着中国企业的长足发展,一大批咨询人士有了广阔的施展空间,资深顾问、行业专家、培训大师的名头,赚足了人们的眼光,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咨询公司,似乎也在预示着这一朝阳行业的黄金时代。尽管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对管理认识的提升几近求知若渴,也看到了咨询服务对企业带来的实际利益,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咨询行业仍然处在难逃“争议”的局面。我们知道企业理解的咨询服务与管理咨询服务的本质存在着很多错位与偏差,但多数咨询服务的“落地”效果难尽人意确是不争的事实。这就让原本品牌积累相当薄弱的咨询公司,在品牌建设之路上已频现力不从心之感。
我们知道品牌的关键目标就是建立信任关系。其实分析企业寻求咨询的内因,并不因为它是不可或缺的必然方式,而是出于对“专业化”的需求,出于对“专业化”的信任依赖,一旦这个核心被打破,整个品牌的金字塔将瞬间坍塌。企业的快速成长催生咨询业,然而咨询公司也是企业,快速扩张、挣快钱的方式对品牌核心的影响似乎又是一场危机?市场好、需求多,应付客户、打擦边球的侥幸心理一览无遗。反正有这么多客户等待,谁愿意深度研究,咨询公司这种散户心理,越来越多的影响着咨询品牌的核心价值。毒牛奶也好、次贷也好,表面上看都是速度惹的祸,但实际上是企业伦理缺失的体现。过快的扩张必然会导致企业放松道德规范、伦理规范、行为规范,从而导致品牌价值的萎缩。试问,当企业面对危机的当前,有多少企业问计咨询行业,究竟是我们与企业间无此信任基础,还是咨询仅是锦上添花的奢侈品?
危机有大有小,有早有晚,但品牌的虚华会使企业陷入更深的危机,在管理实践已经走在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前列的当今,冬天的寒意似乎对中国咨询业显得格外的意义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