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公司所赐,有幸旅行于欧洲大陆之间,尽管对资本主义世界早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被欧洲的风景如画所征服,忽然间才发现,天穹本应这样湛蓝,空气本应这样透明,饮水本应这样甜美,人原来可以这样有尊严的生活。细究其缘,脑海中最为深刻的是两个字:传承
在欧洲,无论是名胜古迹,还是城市街景都在诠释着传承的意义。一座座教堂宫殿,多为大理石修筑,包括里面的油画、雕塑,修筑历时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试想,在不同权利阶层统治时期,顾及的是新权利阶层的利益,而经典建筑历来被当作业绩工程(时下眼光),那么如何延续前人意志,将传承进行到底的呢?蕴涵背后的支撑到底是什么呢?
欧洲的乡村和我们的乡村存在着天壤之别,随处看去就是一幅风景,心旷神怡的同时不难发现,这种环境的由来,绝对不是“堆”出来的,也不是一时的财力“造”出来的,而是上百年的延守和个人利益的牺牲换来,究竟是什么动力让所有人“墨守陈规”、甘愿面对自身利益的损失,这样步调一致?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许多旧城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而观念上的轻视、经费支持的不足与制度规范的不完善,很多文化遗产、大量古代建筑,在人们的经意或不经意间消失了。由于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遗产,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难道失去的仅仅就是历史风貌吗?
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悠久的文化,是承载于千年文化遗产,例如风俗、习惯、传统表演艺术、古遗址、古建筑等之上的。 相反,如果承载着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负载在其上的历史和文化也必然会被冲淡或消亡。
诚然,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一切应对原则不仅要求用在当下,更要看到传承的宝贵。在一些人看来,要更新,就要破“旧”立“新”,就要“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握,忽视长久、甚至割断了社会的历史文脉,长此以往更会带来一个民族文化的弱化。
企业管理往往力求出新,但更新不能摈弃所有的基因,也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从旧环境中滋生出新的东西,其意义也关乎未来。 这种萌发于传统之上的“新”,才更具有根基、底蕴、特色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