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学术文献和教科书常常浓墨重彩地渲染EVA玄奥精深:不同报表之间的互动会计调整﹑资本市场的风险测度与资本成本定价模型﹑资本运作中的价值评估与EVA衡量﹑管控过程中业务单元间的转移定价,激励体系中的EVA奖金库和虚拟股票期权﹑甚至涉及到成本核算中的标准成本与全部成本之争。的确,EVA涵盖了财务﹑金融﹑战略管理与作业流程等领域中的深层运作机制,常有"拒经济学家于千里之外"的感觉。中国本土的一些理工学科背景的资深财经学者,更是不遗余力地用庞大艰深的数学模型﹑用整篇整段的方程式去诠释EVA的"本质"和"价值"。
不过,稍稍回顾一下历史,有一个似乎矛盾的却十分有趣的现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恰恰是那些被投资银行家称之为"全球财务素养最差"的美国上市公司高级经理人(估计金融基础也好不到哪里去),十分赞同EVA的财务和管理理念,而他们欣赏EVA的地方却是因为它的"简单"!
怎样解释这种矛盾的现象呢? 这要从EVA"报告对象"与"报告人"的区分来解开其中的谜团。EVA的报告对象除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以外,就是企业内部的高级经理人(以下简称经理人)。EVA概念流行之前,他们是财务会计报告的报告对象。财务报告仅就其表面形式(收入﹑成本﹑费用﹑资产﹑负债﹑股东权益等六大要素)来看,也没有什么费解之处,那为什么经理人会感觉EVA要较之"简单"呢? 问题出在报告的功能上。经理人看财务报告,常常发现利润增加了,每股收益因之而增加,也就是上一年或上个季度的业绩提高或改善了,可公司的股价却不一定同方向上涨,有时还会逆向下跌(假设没有外部因素的干扰)。经理人很感困惑! 而一旦实行了EVA,在外部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EVA与公司股票的价格正向相关度平均可高达80%以上。回想起曾经与基金经理(机构投资者)或投资银行家的对话,基金经理喜欢问诸此类的问题: 公司的新产品研发投入多少? 如何在新产品研发与传统产品之间分配资源? 公司或集团的专业化如何? 一项业务占用了多少资本? 一个业务单元的投资回报率(ROI)是多少? 等等。欲回答这些问题,经理人无法从财务会计报告(表)中发现答案。但采用EVA管理模式后,他们发现,EVA所要调整的那些会计事项就是答案。原来,解释公司股价起伏波动﹑与基金经理的沟通竟然如此简单! 从EVA会计调整事项与基金经理关注点之间的联系,就能直观地发现以前长期困扰着经理人的传统财务报表,竟无法解释股东(以基金经理为代表。因为在美国,通过上世纪七十年代有关"反托拉斯法"(Anti-trust Law)的立法,使盤踞在上市公司的"一股独大"的家族控股的股东,通过"套现获利"而离公司而去。于是,美国上市公司的股东就演变为"个人-基金-公司持股"的结构)的问题﹑不能满足股东的需要。
至于EVA的那些精深问题,只须留待公司从事相关专业的内部"报告人"去处理好了。这样一来,EVA在决策人(经理人)与报告人(专业人士)之间的沟通与分工,好似游走于EVA的简单与精深之间,这就是EVA之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