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质量能力评价:包括对质量水平和质量系统两部分内容的评价。其中: (1)质量水平: 供应商的质量水平主要反映在其所提供产品的质量上,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产品合格率和返修退货比率。 A产品合格率: 即一定时期内合格产品数占总采购量的百分比。由于产品返修或者退货主要是一种事后的补救行为,所以该指标相对于返修退货比率指标显得更为重要。提高产品的合格率,有助于降低返修率和退货率并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产品合格率=一定时期内某供应商提供的合格品数量/该时期内向该供应商的采购总量X 100% B返修退货比率: 一段时间内累计返修退货数量占产品总销售数量的比例表示。其计算公式为:返修退货比率=一定时期内某商品的返修退货数量/该时期内该商品的采购数量X100% (2)质量系统 主要评价供应商产品在形成过程中的质量受控状况,从质量体系、产品开发质量、供应质量、制造质量、检验及试验以及质量资源等方面加以评价,其中质量体系是否健全和完善,是衡量供应商质量系统的重要标志之一。例如:质量信息系统这个评价指标,质量信息是质量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种资源和财富,评价厂内和厂外质量信息系统的效率,质量信息收集、加工、传送、储存、检索等活动的有效性,信息管理机构是否健全,职责是否明确,质量信息数据库和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是否健全。综合以上对供应商质量能力的分析结果,可以建立起如表4所示的层次框架。
二、生产能力评价:评价生产水平和生产基础设施资源。其中:
(1)生产水平:主要包括价格、成本效率、交货情况、市场影响度和财务状况五项指标。 A.价格:这里的价格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供应商取得的成本包括:供应商提供产品价格、产品价格的折扣和产品的运输费用。 B.成本效率: a、费用利润率:这个指标是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的比率,其中成本费用总额为产品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之和。该指标综合的反映了供应商在一定时一期内投入产出的效率。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X 100% b、劳动生产率:这个指标能较好的反映供应商的生产效率和人均产出水平。其计算公式为:劳动生产率=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总量/该时期内的员工平均人数X 100%C.交货情况: 供应商的交货情况可通过四个指标来描述,即准时交货率、按要求调整交货周期的能力、按要求调整交货规模的能力、接受紧急定单的能力和克服突发事件的能力。其中,准时交货率和按要求调整交货周期的能力主要从时间角度来考察供应商的交货能力,准时交货率越高,制造商需要保留的安全库存就越低;而按要求调整交货周期的能力越高,制造商对客户需求的响应能力越强,需要持有的存货也越少。按要求调整交货规模的能力是从数量规模角度评价供应商的交货能力,该指标越强,制造商失去销售订单的数量就越低。而接受紧急定单的能力和克服突发事件的能力则反映了供应商的柔性,该指标越大,越有可能降低供制造商的库存成本。其中准时交货率,可用一定时期内准时交货次数与总交货次数的百分比来表示。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准时交货率=一定时期内准时交货次数/总交货次数X 100% D.市场影响度: 选择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增长率来评价供应商在市场上的影响程度。 a、市场占有率:即一定时段内某供应商提供的某产品的销售额占行业内同类产品销售总额的百分比。 b、销售增长率;指某一时期相对于上一时期销售额的增长情况。该指标与市场占有率一起,反映了该产品的生命周期和进一步盈利能力。 E.财务状况: 对供应商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主要是基于如下原因:供应商应有足够的流动资金采购原材料,保证其生产的正常进行,从而保障制造商的订货需求能够得到满足。鉴于此,我们选择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两个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来反映其财务状况。 a、速动比率:即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一存货一待摊费用一预付费用)/流动负债 b、现金比率:即现金类资产(即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关系。现金比率是对速动比率的进一步分析,较之于速动比率更为严格,因为现金是偿还债务的最终手段。现金比率越高说明偿债能力越强,反之则表明偿债能力越弱,其计算公式如下:现金比例=现金类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一存货一待摊费用一预付费用一应收帐款)/流动负债 (2)生产基础设施资源: 通常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人力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财务状况和管理水平。 A.人力投资 人力资源在企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不断增加,培训是其中的一种主要形式和手段。但是,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在本质上是一种长期投资,它所产生的效益往往经过较长的时间后才逐步体现出来,因为被培训者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消化吸收需要有一个过程,过程的长短取决于培训的内容和被培训者的接受能力。 a、人均培训费用:即一定时期内培训费用总额与员工总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这是一个比较粗的指标,但是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对人力投资的重视程度,也较好地体现了企业是否致力于长远发展、改进企业的长期能力。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人均培训费用=某时段内某供应商总培训费用/((期初员工人数一期末员工人数)/2) b、人均培训时间:即一定时期内企业投入的总培训时问与平均员工数之间的比例关系。它与人均培训费用一起,共同反映了企业对人力开发投资的状况。其计算公式为: 人均培训时间=某时段内某供应商总培训天数/((期初员工人数十期末员工数)/2) B.固定资产投资: 这里的长期投资主要是指为提高生产能力或者开发、生产新产品而进行的生产设备投资,这部分投资对企业的长期绩效和长期赢利能力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评价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状况和投资效果,分别选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投资收益率对其进行评价。 a、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即本期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额占期初固定资产原值的比例,它综合反映了企业固定资产规模的扩张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期末固定资产原值一期初固定资产原值)/期初固定资产原值。上式中的固定资产均为与生产直接相关的固定资产 b、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率:即一定时期内由新增固定资产带来的销售收入与新增固定资产原值的比例关系。由于这里的固定资产主要用于增加生产能力,因此可以采用新增销售收入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的投资收益率=平均销售价格*min[本期新增生产能力(本期总销售量一期初生产能力)]/本期新增固定资产原值C.财务状况 由于是长期合作,因此也必须选取长期指标来评价供应商的财务状况。可采用下列指标: a、资产负债率:该指标用于衡量供应商的长期偿债能力,反映企业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对于长期合作显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其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期初负债总额十期末负债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 b、固定资产周转率:即一定时期内的销售收入与固定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该指标不仅体现了企业固定资产的运营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生产柔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该指标值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适中,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弹性。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固定资产平均净值=(销售收入一销售折让一销售折扣一销售退回)/((期初固定资产净值十期末固定资产净值)/2) D.管理水平: 管理水平是最难评价的指标之一,因为它难以测量、难以定量、难以比较。为了使该指标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我们将描述管理水平的指标转化为成本控制、生产管理及设备管理等指标,以提高实用性。 a、成本控制:企业之间的成本分析系统:即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成本分析系统一致性的评价。降低成本活动:对供应商降低成本的实际活动和投资进行评价。成本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的计算公式为:[(一定时期内供应商为进行成本控制所支付的费用一期初设定的控制倍数)/采取控制措施而节约的成本一期初设定的控制倍数]/期初设定的控制倍数X 100% b、生产管理: 生产计划系统:评价生产计划职能的效率、成效和系统与车间的联系及计划执行情况。维修活动:对实际维修量和计划维修量进行比较评价。工厂布置和物料:从物料处理的观点评价供应商工厂布置的有效性。 c、设备管理: 对生产设备的维修、实验室和车间设备的数量、型号、能力利用率、设备更新、改造进行综合评价。计算机软、硬件:评价供应商使用的计算机硬件和基本软件包的可靠性及利用率。 三、技术能力评价: (1)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指供应商的柔性和新产品开发能力。 A.柔性评价:柔性反映了供应商对客观环境的响应能力。 a、数量柔性:即供应商对顾客需求数量变化的适应能力,可以采用供应商的获利空间和生产能力范围来描述。 b、时间柔性:反映了供应商对顾客变更订货时间的反应能力。该指标可用能够减少交货时间的松弛时间百分比来表示。 B.新产品开发能力:可通过新产品开发频率、新产品开发成功率、新产品开发提前期等指标进行评价。 a、产品开发频率:即一定时期内供应商成功开发的新产品数占产品总数的百分比,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供应商对顾客需求变化的产品柔性。其计算公式为:产品开发频率=一定时期内某供应商成功开发的新产品数/((期初产品数+期末产品数)/2)b、新产品开发成功率:即一定时期内供应商成功开发的新产品数占开发总数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了供应商新产品开发的效率。其计算公式为: 新产品开发成功率=一定时期内供应商成功开发的新产品数/该供应商开发的新产品总数X 100% c、新产品开发提前期:是指从出现市场机遇到生产出新产品到上市、取得销售收入的时间,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时间段:从市场机遇出现到发现机遇的时间t1;从发现机遇到研究开发成功的时间t2;从研究开发成功到新产品上市的时间t3;从新产品上市到取得销售收入的时间t4。显然,新产品开发提前期越短越好。实际应用中,可采用新产品开发提前期的实际值同预期值的比较来反映供应商的新产品开发能力。 (2)技术基础设施资源:技术基础设施资源评价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研发能力和研发效率。 A.研发能力:是企业长期技术创新的源泉。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包括资金、人员、设备等)体现了企业的长期技术发展能力。 a、科研费用:企业在科研资金方面的投入是体现其研发能力的首要指标,通常可采用一定时期内科研资金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表示。供应商科研经费投入优势的计算公式为:供应商科研经费投入优势=(某一时期供应商的科研经费/该时段内的总销售收入)/行业平均科研经费比X 100% b、科研人员:对科研人员的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为简便起见,考虑从如下两个角度出发进行评价:用科研人员的素质来衡量其科研能力;用科研人员支出来反映企业对科研人员的关心程度和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8226;科研人员素质。对科研人员素质进行评价的方法很多,基于实用性和有效性原则,选取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他们的评价指标。其中,“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半正规教育,特殊情况下也可包括非正规教育。科研人员平均受教育水平的计算公式为:科研人员平均受教育水平=某供应商所有科研人员受教育年限之和/该供应商拥有的科研人员数量。 8226;科研人员支出。为了引进、挽留优秀的科研人员,企业需要支付可观的费用,如安置费、各种特殊补贴等,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力,从而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B.研发效率: 企业对研发的投入虽然是一项长期投资,但它同样满足投入产出原则。因此可采用费用效益分析的方法来讨论研发的效率。一般来讲,新产品销售比率和新产品收益是两个合适的指标。 a、新产品销售比率:即一定时期内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它反映了供应商产品更新换代的能力。 b、新产品收益率:即一定时期内的新产品销售毛利占新产品开发成本的百分比。综合以上对供应商技术能力的分析结果可以建立起如表6所示的层次框架。
四、服务能力评价:服务能力可从服务水平和售后服务能力两方面来评价
A.服务水平:服务水平是供应商赢得客户的一个重要砝码,一般包括提供产品服务的能力、提供服务标准化的水平、改善服务水平的能力和与客户之间交流、协作、反馈信息的能力。 B.售后服务:作为后勤保障中心,售后服务水平是供应商绩效评价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可以选择顾客抱怨解决时间和顾客抱怨满意处理比率来描述供应商的售后服务水平。a、顾客抱怨解决时间:顾客对不合格产品、不满意服务会发出抱怨,并希望供应商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决提出的问题。顾客抱怨解决时间就是衡量供应商此类服务水平的指标。实际评价中,制造商期望或事先与供应商协定一个稳定的时段作为衡量基准,然后用实际解决时间小于协议时段的抱怨次数占总抱怨次数的百分比来表示该指标,其计算公式为:顾客抱怨解决时间比率=Num(某次抱怨的解决时间>顾客与供应商协商的抱怨解决时间)/顾客向供应商发出的抱怨次数X 100% b、顾客抱怨满意处理比率:所谓顾客抱怨的满意处理,是指供应商及时、有效地解决顾客抱怨的情况。实际应用中,制造商可以对每次的抱怨做出标识,以考核供应商的服务水平。指标的计算公式为:顾客抱怨满意处理比率=得到满意解决的次数/顾客向供应商发出的抱怨次数X100%五、核心竞争能力评价 A.市场层面: a、核心业务: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否能够增强要看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主营领域并且是否能为企业带来主要收益,而且该主营领域是否能有稳定的市场前景和稳固的市场地位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 b、核心产品:企业要有明确的主要产品,而且该主要产品要有很强的市场占有率及很强的差异性才能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从长远考虑企业所选择的主要产品应该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市场占有率=该产品的销售量/同类产品的销售量X 100% B.技术层面:企业生产的产品是不是受客户欢迎,产品的技术含量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又一“法宝”。是否有明确的优势技术或专长、优势技术或专长是否具有较大的难度和先进性、该优势技术或专长是否具有较强的独特性是企业具有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C.管理层面: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除需要考虑先进的设备、大量的资本外,还要有一套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如果管理水平上不去,将会使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一个企业高层领导是否经常关注核心能力的健康发展、是否经常关注市场及其变化趋势、是否有不断学习与进取的精神和是否有明确的长远规划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 另外,企业是否有很强的技术开发力量、是否有充足的各类技术管理人才、是否对技术人才队伍给以有效的激励、是否有围绕强化核心能力的各个层次培训体系是企业是否具有发展后劲的“人力资本存量”。六、合作能力评价:对该要素的评价,可从合作水平及合作状况两个方面加以评价。其中: A.合作水平:指标包括制造商的总成本、整体库存以及总体生产效率等,上述指标在计算时的数据来源均来自供应商与制造商双方。制造商的整体库存=某产品在供应商处的成品库存十该种产品在制造商处的原料库存。 B.合作状况:对供应商与制造商在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及信息交换的层次水平进行评价。 a、产品设计方面:通过双方的合作是否设计出更易于生产或可以采用替代材料进行生产的产品。 b、产品规范方面:通过合作是否发现产品规范中是否有不必要的工艺要求和精度范围规定。 c、降低库存方面:通过合作是否建立起长期的滚动预测和电子信息交换系统,是否能确定新型合作关系下的经济订货批量,是否能改进订货方式和物料管理方式,是否能缩短生产前置期。 d、降低成本方面:如何降低材料成本和生产成木,如何提高质量合格率,如何设计产品包装和安排运输。 e、业务流程方面:如何改进业务合作流程,如何改进生产及工艺流程,如何更有效地进行供应商认证。f、业务发展方面:如何获取更多的市场机会,如何拓展新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