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指标体系建立的几点注意
供应商评价一般可分为供应商选择评价和供应商绩效评价两种。两种评价的目的不一样,前者主要应用于选择新的供应商,后者则是对现有供应商的合作效果进行跟踪评价。两种评价的目的不同,导致了评价的侧重点也不同,因此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上也有所区别。选择评价一般侧重于供应商的业务水平、资质和发展潜力,绩效评价则一般侧重于业务能力和合作效益。此外,供应商与企业的合作层次不同或供应商所提供的业务类型不同,在具体的评价指标上也有较大的差别。 总之,由于评价类型和供应商关系的多样化,比如,外购件的供应商与外包服务的供应商的评价标准和侧重点就有很大的差别:普通供应商的选择评价要比战略型合作伙伴的选择评价要简单得多,因此很难,也没有必要给出一个统一供应商评价的指标标准,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而定。建立一个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揭示新的竞争条件下的供应商评价的特点,较为全面地探讨影响双方合作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给企业进行供应商评价及其改善提供新的有益的参考。对于核心企业而言,选择与供应商发展合作伙伴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其供应链竞争能力,因此选择评价其合作伙伴型供应商应该从影响合作与竞争能力的各个方面来考虑。按照不同的层次,可以把竞争能力划分为产品竞争力、供应商内部竞争力、合作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等。因此,供应商评价也可以划分为四方方面:供应商的产品(或服务)竞争力评价、合作竞争力评价、供应商内部竞争力评价和外部环境竞争力评价。其中产品(或服务)竞争力包括质量、成本、柔性等几大准则。合作竞争力包括交货、沟通以及合作水平三大准则。供应商的内部竞争力则重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财务状况和开发能力两方面来进行评价。供应商的外部环境评价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与技术政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政治法律环境几大准则。该指标体系比较适用于制造型企业的主要供应商的评价,在具体应用中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细化的指标层进行修改。2、供应商评价指标2.1国内外相关研究有关供应商评价指标的研究文献很多,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建立了各自不同的指标体系。以下是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国外,对供应商选择的研究较早、影响也最大的是Dickson。他通过分析170份对采购代理人和采购经理的调查结果,得到了表1所示的23项供应商评价指标。Dickson认为,质量是影响供应商评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交货、历史绩效等7个因素则“相当重要”;“一般重要”的指标包括遵循报价程序、沟通系统等14个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往来安排”则归入“稍微重要”之列。表1 Dickson的23项供应商评价指标排序 准则 均值 重要性 文献数1 质量 3.5 EI 402 交货 3.42 CI 443 历史效益 3.0 CI 74 保安 2.84 CI 05 生产设施/生产能力 2.78 CI 236 价格 2.76 CI 617 技术能力 2.55 CI 158 财务状况 2.51 CI 79 遵循报价程序 2.49 AI 210 沟通系统 2.43 AI 211 美誉度 2.41 AI 812 业务预期 2.26 AI 113 管理与组织 2.22 AI 1014 操作控制 2.21 AI 715 维修服务 2.19 AI 316 态度 2.11 AI 617 形象 2.05 AI 218 包装能力 2.01 AI 319 劳工关系记录 2.00 AI 220 地理位置 1.87 AI 1621 以往业务量 1.60 AI 122 培训 1.54 AI 223 往来安排 0.61 LI 2
附注1:EI一极端重要,CI一相对重要,AI一般重要,LI一稍微重要
自Dickson之后,许多学者对供应商评价指标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Hatherall (1988) 通过对制药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8项指标经常用于供应商评价,按顺序依次是质量、价格、服务、技术能力、财务能力、地理位置、信誉度和沟通。Weber (1996)在分析总结Dickson发表23项评价指标之后的相关研究发现,价格是讨论最多的一项指标,接下来依次是交货、质量、生产设施/生产能力、技术能力、地理位置、管理和组织等,并且注意到了JIT (Just In Time)对供应商评价的影响。
Yahya和Kingsman (1999)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对16位富有经验的采购精英和采购经理的调查,得到了包括质量、响应、交货、纪律性、财务、管理、技术能力以及设施等指标在内的供应商评价体系及相应的权重。国内供应商选择研究中,华中理工大学管理学院CIMS供应链管理课题组1997年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在选择供应商的主要标准是质量,其次是价格、交货期,还有批量柔性和品种多样性。2.2目前供应商选择指标的研究存在的不足 从有关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在供应商评价指标的研究上存在以下不足: 1.目前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上都是基于传统的“销售一采购”关系的基础上的,只考虑到供应商自身的因素,而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因素则很少考虑。在供应链环境中,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变得更为密切,在这种信息共享、风险分担合作机制下,仅仅评价供应商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供应商的合作能力和发展能力考虑在内。 2.企业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往往会局限于“价格”、“质量”等少数几个指标,并且我国目前的供应商管理现状是多数凭借经验和主观判断来选择供应商。 由于企业自身拥有对指标体系的解释权,同时在部门和个人利益的驱动下,即使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赋予各项指标权重时也存在很大的主观性。 3.所提出来的评价指标很多,有些评价指标也非常有意义,能够反映新环境下的供应商关系的特点,但是并没有提出这些指标的明确衡量标准,因此难以实际应用。 4.在供应链环境中,对不同的供应商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因此也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时,不同类型的供应链也有其不同的特点,所采取的供应商评价标准也不一样。这一点己经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针对制造商为核心的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还没有一套全面的、科学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