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社伴随着中国土地公有化进程而诞生,随后几十年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贡献。但是几十年来,由于缺乏清晰的发展战略,在管理上曾经贵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银监会、省信用联社管理,形成了和中国银行业相同点发展路径,基本丢失了合作金融特征。和中国国有银行形式上相似,但是管理机制不同,结果造成了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亏损严重,几乎成为中国银行业定时炸弹,随时会爆发。
2003年开始的农村信用社改革,一方面管理权下放到省级政府,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拿出大笔资金购买机制,期望通过资金的注入来激发农村信用社活力。截至今天,改革的效果很难说好。从表面看,全国农村信用社大面积扭亏为盈,很多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但是这一良好结果更多可能是银行业整体盈利水平提高的直接结果,而不是改革带来的结果。当然改革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
农村信用社下放省级政府后,各省都成立省联社,负责管理全省农村信用社。经过几年实践发现,省联社很难承担这一重任,于是又掀起农村信用社第二次改革。改革的大方向是成立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
从农村信用社进入21世纪的改革历程看,缺乏清晰改革指导理论是本次改革最大问题。改革主导者在改革过程中既要照顾农民融资问题,又要提升农村信用社经营活力,出发点非常好,但是改革者忽略了公益性活动和营利性活动界限,期望农村信用社把两者都承担起来。其实从国外同类型金融机构发展历程看,这两个问题从来都不是同时解决的,都是有先后顺序、主次之分的。作为一个营利性经济组织,如果能满足投资回报,不会去考虑是否是农民。救助农民是政府的事,不是一个金融机构的事。因此解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农村信用社发展定位是关键问题,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农村信用社发展路径、改革方向也就清楚了。中国银行业有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机构,各银行资源禀赋不同,相应竞争定位也不同。分析各银行可能定位,给农村信用社找一条合适出路,才是改革设计主要任务。至于农民贷款问题,其实只要有足够的银行在同一区域竞争,自然会有银行选择合理的方式提供服务,靠少数精英坐在办公室设计不出来。
其次从管理机制看,省联社成立后,对于农村信用社市场化经营作用不大,官僚化却更进一步。这与省联社定位不清有关,中央政府要甩包袱,省政府成立一个机构捡包袱,仅此而已。第一次改革对于农村信用社缺乏的产权问题、责任机制问题、内部人控制问题基本没有触及。
再次,管理层患得患失的心理也阻碍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管理层期望外部力量入股农村信用社,但是对农村信用社管理控制权却不放手,突出表现就是投入股权比例有严格限制。
从第二次改革看,各家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制,本质上是第一次改革的延续。这一方面是农村信用社有银行实但没有银行名,通过改制向管理机构要名分;另一方面也是产权进一步清晰化,管理控制权进一步清晰化。未来的农村商业银行董事会管理和省联社行业管理界限如何划分,将是未来需要探讨的关键课题。
综合两次改革来看,农村信用社改革也是中国银行业走下神坛的过程。中国银行业历来是政府管理控制重点,经营银行以前一直是中央政府独家权力,后来地方政府逐渐有权创办一些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就是地方政府拥有的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投资主体多元化,不再局限于政府投资,管理控制权也可能实现企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这就是中国银行业民营化进一步发展。银行有不再是皇帝女儿,平民大众也可以拥有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