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最热的一个新闻话题之一就是有关“最牛高考班”的话题。据报道,一个班59个学生,全部上重点线:11个上北大,9个上清华,6个上复旦,2个上中科大,2个上香港科技大学,1个上美国麻省理工……成都七中2009级14班,以其卓越的高考成绩被媒体誉为“最牛高三班”。34%的“清华北大率”的确令人刮目相看。然而山外有山,长沙市长郡中学0601班一个班54人全部上重点线,23人上北大、清华线,“清华北大率”为43%;湖北最牛高考班,华师一附中高三(29)班40名学生22人考上北大清华,“清华北大率”为55%;24人中10人剑指北大、清华,北京的最牛高考班“清华北大率”虽不及湖北最牛高考班,但人家是北京八中的“神童班”,年龄最小的13岁,最大的也才15岁,4年便学完8年的课程!
在感叹高考版的成绩的同时,人们不免对最牛高考班后面的因素进行了探讨。以成都的最牛高考版为例,在这所中学的高三集中了10位特级教师,超过10为学科带头人……还有其它一大堆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在了这里。最牛高三班是优秀的学生、过硬的老师以及最好的教育设备和最优的教育资源完美组合,而最牛高三班的背后,确是“教育不公平”几个大字。大家在谈论最牛高考班的时候,有谁想到了最差高考班,他们所享受到教育资源相对于最牛就是天壤之别了。
现在,一些有着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成了众多家长争夺的对象。广州市名牌中学育才实验学校举办小学升初中入学考试,参加考试的小学生超过3200人,而这所学校今年只招收270名初一新生。 12个人中取1个,比高考还难(见4月18日南方都市报)。无独有偶,4月16日,与广州市相邻的佛山市共有4700多孩子们报考“争夺”名校华英学校1000人的学位(4月18日珠江时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教育的宗旨,是为精英服务?为有钱人服务?还是为大众服务?从本质上看,这是涉及到社会教育公平的社会问题。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可以通过考试选拔进入名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有钱人的孩子可以通过交纳高额赞助费进入名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但是在另一方面不能忽视的问题是,那些学习有困难、成绩不理想的孩子以及家庭困难交纳不起高额赞助费的孩子如何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在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现有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下,推行“标准校”建设是一个可以有效的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有效办法。标准校就是根据现有的教育资源和学生情况,制定一个单一学生可以享受到学校资源的标准,然后对各个学校以这个标准为纲,多减少补。对于现有教育资源超过标准的学校,采用减法,如把一些优秀教师调到资源不足的学校。对于教育资源缺乏的学校,从其他学校补充优秀教师和教学硬件,使这些学校达到标准。比如,规定一个百名学生优秀教师的配比、学校操场面积和教学面积的配比……等等。通过标准校的建设,使各个学校基本处于一个软件和硬件的起跑线上,家长再也不用为择校、争夺优质教育资源而费劲心力啦。如果到那时在出现“最牛高考班”,大家一定会发出发自内心的赞叹,这才是最牛高考班。通过标准校的建设,政府统一各个学校的标准和每个学生享受到教育资源,这样充分体现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有些人会担心如果把现有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学校的教育资源稀释了,是不是不利于培养优秀人才了呢?这个问题从两点来说明:首先,考高分是否等同于优秀人才,特别是走上社会后对社会贡献大的人才,大多数人都会给出否定的回答。一些社会调查也证实了通常成功人士在求学阶段都不是学习最好的,他们通常处在班级的中上游。其次,在一个开放的、公平竞争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和一个在温室加夹板的环境下培养的孩子哪个更好呢,我想大家都会给出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