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海量阅读指导法: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海量阅读"与"文本细读"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是语文出版社第三册课本第二十六课的一首诗,这首诗我第一次读,因为不是 全市统一订的课本,所以也没有教学参考书。当然,全市统一用的苏教社教材带 着参考书和教案,我几乎没有翻开过。凭我这点可怜的古文基础,这首诗的意思 也能一看就懂,我相信孩子也有这个能力。 齐读、开火车读、自己读、背诵之后,确信每一个学生都能读准音之后,我提了 一个问题:"白居易有没有亲眼看到下雪了?要把依据说明白。"就这一个问题 ,就把感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都包含在内了,整首 诗的意思一目了然。 我崇尚简单的教学,与"文本细读"并不矛盾,因为认识了李振村老师,对他主 编的《小学语文教师》看得格外仔细。这本杂志2008年有两期"文本细读"专刊 ,我都仔细读过,细读是教师应该做的事情,但教学应该化繁为简:"教师的文 本细读无论多么深刻都是允许的,因为只有‘居高‘才能‘临下‘。但教师的深 刻不等于学生的深刻,也不需要学生拥有教师的深刻。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儿童的 心理和思想实际,以适合孩子的方式传递适合孩子的思想。在孩子精神成长的历 程中,我们千万不要做拔苗助长的蠢事。" 附:从网上下载的对《夜雪》的分析文章: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 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 居易的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 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 风采的小花。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 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 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 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 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 ,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 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 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 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 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 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 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 处处点出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