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阅读答案 第11节:第一章 解读‘课内海量阅读‘(9)



系列专题:《海量阅读指导法: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我最爱听的一句话

  一天下午,市教育局的李秀伟主任打电话说来听我的课。认识秀伟主任大概有两 年多了吧,但很少交往。因为都曾被陶老师报道过,所以觉得格外亲切,他的好 学、博学、平和也一直让我敬佩。近几年听课的人太多,无论什么人来听课,我 的日子该怎么过就怎么过,已近不惑之年,职业生涯已过了大半,如此"高龄" 之人已没有必要为任何人作秀。但对这位年轻的"齐鲁名师",这位张志勇副厅 长的得力干将,因为颇有好感,心里还是很希望把课上好,给他一个良好的第一 印象。我可以通过"校讯通"给家长发短信,让他们督促孩子把第二天学的课文 预习几遍。思量一会儿决定不发,既然是听家常课,就要把我"课前不预习"的 效果展现出来。

  按下开关听课文录音,这就是上课了,连"起立"也省了。虽然我不只一遍读过 《孩子们,你们好》,作者阿莫纳什维利在开学第一天,对孩子们说的第一句话 是:"孩子们,你们好!"他无数次练习,力求和蔼可亲,但我还是能省就省, 把省下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播种到精耕细作和日益改良的教育田野里去。

  听完课,秀伟主任说:"你的课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难以复制。其实,只要认 同你的理念,任何一个老师都可以海量阅读。在这种速度极快的课堂上,没想到 老师竟然是如此悠闲自在。"这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评价,这是我最爱听的话 。我一直坚信,"海量阅读"不应该是"个性化"的行为,而是"一般老师、一 般生源、一般学校"的普遍行为。于是极力向秀伟主任推荐同步实验教师崔晓明 和于新宇:"她们从拼音教学开始同我一路走来,我的学生学什么书,她们的学 生也学什么书,一本没少。而且她俩的个人素质比我高,口才好,字写得漂亮, 也善于管理班级,在‘海量阅读‘这条路上,她们会开拓出一条更宽广的路子。

  " 语文教学至简为上 人生法则从简如流

  家常课随意听

  3号下午新华社记者到我班听课,接到通知后已没有时间准备。我惯用的听录音、 朗读、简单理解的形式似乎过于简单了,于是打算准备一个简单课件。午饭后备 课,困意袭来,睡了一觉后已近2点,素英校长告诉我潘院长已来了。我急匆匆地 把于新宇老师暑假时准备的"一字组多词"设成大号字,搬着笔记本电脑进了教 室。等待的时候觉得我的备课还是太简单,又找出家长们写的"学以致用"小故 事设成大号字。

 海量阅读答案 第11节:第一章 解读‘课内海量阅读‘(9)
  市、区两级教研室的领导带着两位记者走进七班教室,学习了两篇课文之后,认 读屏幕上的词,面对这些第一次见面的生词,有着认读2100生字基础的弟子们竟 然不费吹灰之力,个个顶呱呱。最后学习"学以致用"小故事。课后记者问我精 读的课文怎么教,我说这就是精读。二年级的小文章学生理解起来没有困难,理 解不了的课文是还没到理解的时候,比如第六单元那些关于朱德、大禹、孔繁森 的文章,要理解得深刻肯定是很费劲的,这类文章的"深度理解"要等以后学生 在大量阅读中慢慢"反刍",现在不必"一步到位"。这样的"歪理邪说"源于 女儿小的时候读成语的教训。成语故事一般来自寓言故事和历史故事,小孩子理 解童话、寓言故事很容易,但理解那些历史故事难度很大。这也难怪,几岁的小 孩子头脑中怎么会有"几千年前、几百年前"这样的时空概念?然而当时我想不 明白,为什么给她讲了那么多遍,她还是搞不懂?我朝孩子发脾气,现在想来不 是孩子笨,而是大人糊涂!好在我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不再强求我的学生"深 刻理解",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98253.html

更多阅读

海量阅读心得体会 第17节:第一章 解读‘课内海量阅读‘(15)

系列专题:《海量阅读指导法: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课堂教学采用集体学习、小组学习、独立学习、一帮一等多种组织形式。低年级 小学生读书时错别字很多,读破句的现象也很普遍,而且有的学生教十遍八遍还 是学不会,这样就要充分发挥"

海量阅读心得体会 第16节:第一章 解读‘课内海量阅读‘(14)

系列专题:《海量阅读指导法: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的;三是易读错多音字和日常生活中那些很多人都读错的音,如"模""刮"" 鱼鳔"。   2000届实验班学生在二年级时进行了一个有益的尝试:与高年级学生比赛读课文 。二年级的小学生读高

海量阅读 第15节:第一章 解读‘课内海量阅读‘(13)

系列专题:《海量阅读指导法: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让"读"占鳌头,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简单、轻松吧!   低年级强化朗读训练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做法是淡化理解,强化朗读。   朗读能把书面上的文字加工成生动活泼的口语。

荷叶伞海量阅读 第14节:第一章 解读‘课内海量阅读‘(12)

系列专题:《海量阅读指导法: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 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 ,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

声明:《海量阅读答案 第11节:第一章 解读‘课内海量阅读‘(9)》为网友真材实料的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