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李欣频创意宝典:十四堂人生创意课Ⅱ》
表1从出生到现在的挫折纪要 事件标题 何年何事 受挫感觉 表2挫折事件标题归类 事件标题 发生细节 自己与事件相关人的互动模式 这事件后来的结果 自己的启示

加害者与受害者 2001年3月 …… …… …… 加害者与受害者 2005年8月 加害者与受害者 2009年10月 将同一类事件放在一起,有助于找到在面对类似事件时,自己固定的反应模式是什么。而这个固定的应对模式,往往会把我们带进相同的结果而不自觉,这就是创意流动最大的障碍。因为这些沉疴,就像是牢绑灵魂的绳子,即便是身处大片挥洒的空间之下,也使人作茧自缚、动弹不得。 举例来说,当你觉得自己老是被害者时,你就会不自觉地老是吸引各式各样的加害者前来,与你一起演对手戏;如果你老觉得自己被冤枉,你就是一直在吸引误解你的人出现;如果你常觉得自己是被抛弃者,眼前无论是谁,都会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想抛弃你的人;如果你常觉得自己被控制,很不自由,就是因为你内在的依赖性,吸引了控制者前来。要去问自己,为什么老是一再吸引这样的人、事、物?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自觉的特质与沟通模式,让这样的情形一再发生?自己的负面念头有多么密集,以致这样的状况重复出现?这样的概念称之为吸引力法则(LOA:Law of Attraction,有的译为宇宙引力法则)。 吸引力法则在影片《我们到底知道多少》(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自然法则:吸引定律》(The Secret)中,都有具体实例,可以帮助你看到自己正在吸引什么样的模式前来,进而去打破、重设自己的模式。《通灵工作坊--绽放你内在的直觉力与灵性潜能》(The Psychic Workshop)书中亦提到:"在我们了解因果轮回之前,我们只知道加害者是伤害行为的发生因,却不知被害者同样吸引了加害者;更深一层的解释是,双方都在寻找对方,以便学得一课,或是回复平衡,也可能是为了中和一个毁灭性的欲望(通常是无意识的),此一欲望将两人绑在一起。" 接着,再根据上述这张表去回想:在事件当时,如果自己换一个全新的态度去面对(例如把对方视为是善意的、值得信任的、充满爱的),对方是否也会改变?这件事的结果有没有可能会变好?如果这是你人生的考题,你从这些事件学到什么?这件事若成为自己的重大蜕变,那会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反思与发现,可以写在"自己的启示"那一栏,然后把启示栏打印出来,夹在自己的口袋或记事本里,随时随地提醒自己--这就是显现创意障碍的照妖镜,也是铲除障碍的锋利宝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