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10位精英教你读大学:读大学怎么读》
第三节 成功必须练就三种忍受能力 忍受孤独的能力是成功者的必备条件;忍受失败的能力是重新振作的力量源泉;忍受屈辱的能力是成就大业的必然前提。这三种能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如果不具备这三种能力,一个人最终难成就大业。
![第69节:成功必须练就三种忍受能力(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341686036273.jpeg)
1.学会孤独 在北大,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既不会说普通话,也不会吹拉弹唱,无论是谈吐或见识,都远远逊色于城里的孩子。这种学习环境最终导致了俞敏洪成了一个被北大遗忘的人。他的大学时代,基本上是"一个人的大学"。 回首当年的大学生活,俞敏洪非常感慨:"我是农村来的,普通话讲得不好;极易产生自卑情绪。所以除了跟宿舍几个人认识外,跟北大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认识。我在大学的最大损失之一,就是没有参加任何大学生的活动。后来,我深深地体会到,大学生的活动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它对一个学生锻炼自己的心态,锻炼自己开朗的个性,锻炼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没有学到这些东西。所以说,我在北大的5年,过了一种比较痛苦的生活。" 孤独是痛苦的,也是寂寞的。在你没有成功之前,你永远是孤单的,只有孤独地奋斗,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大学时代,俞敏洪因为孤独,常常产生自卑情绪,不敢追求女生,也无法体味爱情的甜美和浪漫。但是,孤独也有许多好处,它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英语和读书上,用在一些问题的思考上,用在百折不挠精神的培养上。那时,为了能在英语系站住脚,俞敏洪疯狂地练习听力和口语;为了弥补自身匮乏的人文素养,他拿出一半的生活费买书;可以说,如果没有大学时代承受孤独的经历,俞敏洪很难成就后来的事业。 创业之初,俞敏洪经常一个人满大街贴招生广告,冬天实在冷得受不了,他就掏出揣在怀里的二锅头喝上一口,以此取暖;1995年,新东方做大的同时,俞敏洪也感到了内心的孤单,于是去美国找到了与他志同道合的朋友跟他一起创业;2000年,新东方进行了股份制改革,许多股东对俞敏洪的改革动机产生怀疑,认为他是在"杯酒释兵权"、"明分暗收",俞敏洪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一时间几乎四面楚歌,众叛亲离,巨大的孤独如潮水般袭来。他此时的处境,真如陈天桥所说的那样:"真正的创业者内心都是孤独的,时刻面临着不被理解的痛苦。" 历史上,大凡有思想的人都有过孤独的感受,苏格拉底是孤独的,康德是孤独的,叔本华是孤独的,尼采是孤独的,纪伯伦是孤独的,王国维是孤独的,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更是孤独凄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青年时代,我最喜欢的作家路遥,他在创作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的时候,告别了鲜花和掌声,告别了城市的喧嚣和红尘的纷扰,把自己封闭在陕北深山老林里的一个煤矿里,几乎与世隔绝。在极度的孤独寂寞中进行高强度的创作苦役,晚上与他陪伴的只有一只老鼠。 "每到深更半夜,听到远处传来火车的鸣叫,常常一个人陷入遐想,臆想某个人会坐着火车来看自己。"可见,他当时的心境是多么苍凉和孤寂。但是,他以宗教般虔诚的意志战胜了内心的荒凉,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终于完成了这部百万字的鸿篇巨制。 后来,他在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说道:"独享欢乐是一种愉快,独自忧伤也是一种愉快。孤独的时候,精神不会是一片纯粹的空白,它仍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情绪上的大欢乐和大悲痛往往都在孤独中产生……孤独中,思维可以不照逻辑进行,可以使人的思想向更深远更深邃的地方伸展,也能使你对自己或环境做更透彻的认识和检讨……孤独常常令人感到无以名状的忧伤,而这种忧伤有时又是很美丽的……" 当代散文家赵丰先生在其散文《孤独的散步者》中更是精彩地道出了孤独的内涵:"孤独不是无所作为的自卑,不是厌世绝望的哀怨,不是失意滋生的忧伤,不是孤芳自赏的清高,那些只能叫无聊,与孤独无关。孤独是一种情感体验,更是一种境界,它让人的思绪向灵魂的深处飞去,使人在浮华底下看取生存的真实性。孤独是睿智地、深邃地、从容地、真实地审视人生、反省自我,它与冷漠、空虚、浅薄的无聊没有共通之处。孤独往往伴随着精神的独立、人格的高尚、情操的高洁。"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只有要学会忍受孤独,才会成熟起来。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90后"的一代,和"70后"、"80后"相比,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对前几代优越许多,进入大学后,他们远离了自己的亲朋好友,远离了曾经熟悉的环境,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一时不知所措,连个可以倾心说话的地方也没有。这时,千万不要浮躁,要学会静心思考,学会忍受孤独。在孤独中思考,在思考中成熟,在成熟中升华,不要因为寂寞而乱了方寸,去做无聊无益的事情,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