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节:把努力变成一种习惯(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341650552613.jpeg)
系列专题:《10位精英教你读大学:读大学怎么读》
第二节 把努力变成一种习惯 人的性格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下去,命运才能改变。让学习成为生活中的一个习惯,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让努力成为生命中的一个习惯,闻思修慧,积极进取,最终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人。 1.永远在路上 俞敏洪当年在北大同学眼里是最没有出息的人,即不会吹拉弹唱,也不会说普通话,进入北大之初,老师和同学经常给俞敏洪"白眼"。用徐小平调侃的话形容:"我,北大团委文化部长;王强,北大艺术团团长;俞敏洪?观众,而且是大礼堂某个角落里的站票观众!" 北大四年,除了读书,对俞敏洪来讲,整体的大学生活是苍白的、痛苦的,既没有爱情的滋润、友情的呵护,也不具备忧国忧民的人文意识,整个北大仿佛是与他隔离的;而他,也仿佛成了北大的多余一员。但是,物极必反,俞敏洪越被北大边缘化,其骨子里"出人头地"的欲望也越演越烈,就像一股暗流一样不断地涌动。俞敏洪极其渴望融入北大的主流之中,得到北大的认同。 四年大学生活对俞敏洪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周末可以走出校园,到北京的周围去爬山。他曾经无数次坐在香山顶上看夕阳西下,群山连绵。大三那年,他得了肺结核,被送进了坐落在北京西郊山区的结核病疗养院。于是,每天早上,他看着山顶上"精神不死"四个大字长时间发呆。 大学毕业后,俞敏洪留在北大当了老师,生活平淡安逸。有一天,他又爬上了那座小山,又看到了"精神不死"四个大字,内心的渴望被猛然惊醒。于是,他下定决心走出北大校园,开始了独立奋斗的历程,在出国留学的梦想被无情粉碎之后,他创办了新东方,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新东方从一个城市走向了另一个城市,从中国走向了世界。我也带着新东方的梦想和我的渴望,从中国城市走向世界城市,从中国山水走向世界山水,从中国人群走向世界人群。" 正因为俞敏洪这种"精神不死"的心态,新东方才芝麻开花节节高,从最初的一间平房、几十名学员,发展到现在全国31个城市32所学校、115个学习中心、15家书店,累计培训学员近400万人次。 十余年来,已经有数百万学员经过了新东方的洗礼,并由此走向人生成功之路。新东方员工的数量也从最初的寥寥几人发展到2005年的4000多人。 在创办新东方的过程中,俞敏洪一直怀着"狼"一般坚定的雄心。他常说:"我似乎注定要过一种在路上的生活,我有着不安分的灵魂,总想四处游荡,我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呼唤,总是把我带向不可知的远方。即使让我坐在房间里,我也希望有一扇能够让我眺望遥远的地平线的窗户。" 一个人一旦走在路上就不能停歇,也不能回头,因为这条路上除了你自己,还有许多同行者在和你竞争,一旦回头,你就很可能会丧失前进的勇气和信心。 张郝是浙江大学05届毕业生,大学毕业时,去一家公司面试财务会计。因为缺乏工作经验,在第一次面试时遭到了拒绝。但她并没有气馁,对主考官说:"请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参加完笔试。"主考官见她很诚恳,于是决定再给她一个机会。结果她顺利地通过了笔试,由人事经理亲自复试。 虽然她笔试成绩很好,但考虑到她没有工作经验,所以经理不无遗憾地对她说:"今天就到这里,如果有消息我就会通知你。" 结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张郝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向经理点点头,并从口袋里掏出两块钱双手递给经理:"不管是否录取,都请您给我打个电话。" 经理从未遇到这种情况,惊讶地问道:"你怎么知道我不给没有被录取的人打电话?"女孩平静地回答:"您刚才说有消息就打,那言下之意就是没录取就不打了。" 经理对这个女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道:"这两块钱是什么意思?" 女孩说:"给没有录取的人打电话不属于公司的正常开支,所以由我付电话费,请您一定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