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掌控你的人生:生活中的博弈》
假设27名学生都选择A,那么他们每人各得2元,且总体收益是54(2×27=54)元。将54元平均分配给27个学生,也就是每人2(54÷27=2)元,则每个学生最后的实际所得为4(2+2=4)元。 假设有1个学生有了自私自利的打算,偷偷改变主意,选择B,那么,选择A的学生就有26名,每人各得2元,总体收益是52元(2×26=52),将52元平均分配给全班27个学生,每人各分得1.9(52÷27≈1.9)元,则选择A的学生最后的实际所得为3.9(2+1.9=3.9)元,比原来少得0.1元;而选择B的那个学生最后可得4.05(2.15+1.9=4.05)元,比原来多了0.05元。 假设有2个学生改变主意,改选B,则有25名学生选择A,每人各得2元,总体收益是50(2×25=50)元,将50元平均分配给27个学生,每人可分得1.85(50÷27≈1.85)元,则选择A的25名学生最后每人各得3.85(2+1.85=3.85)元;而选择B的那2个学生最后每人各得4(2.15+1.85=4)元。 假设有3个学生改选B,那么,选择A的学生就有24名,每人各得2元,总体收益是48(2×24=48)元,48元平均分配给全班27个学生,每人可分得1.78(48÷27≈1.78)元,则选择A的学生每人各得3.78(2+1.78=3.78)元;而选择B的3个学生每人各得3.93(2.15+1.78=3.93)元。

…… 假设全班27个学生一致选择自私的策略,尽可能使自己的收益达到最大,统统选择B,则总体收益是0元,最后每个学生各得2.15元。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只有一个学生选择B的时候,该学生能获得最大收益4.05元,其余26名学生相对会蒙受一点损失,只能获得3.9元。反过来,如果他们进行合作,协同行动,不惜将个人的收益减至最小,都选择A的时候,则每个人都能获得最大收益4元,选择B的学生人数越多,每个人的总体收益越少。 演练这个博弈的时候,起初每个学生都被相互隔离开,不允许讨论,单独做选择。结果全班27名学生无疑都像"囚徒困境"中的囚徒一样,都是聪明绝顶的理性人,个个都精于算计,为了多获得0.05元,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B。 后来教授允许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以便达成"合谋"。结果同意合作而选择A的学生总数从3人到14人不等。在最后的一次带有约束性协议的博弈里,只有4个学生愿意选择A,此时,全体学生的总收益是65.45[2×4+2.15×(27-4)+2×4=65.45]元,比全体学生成功合作可以得到的总收益108(2×27+2×27=108)元减少了42.55(108-65.45=42.55)元。 这个游戏也可以看做是"非合作性博弈"的又一典型模式,并且比"囚徒困境"更深刻地揭示了人自私自利的本性。这一模式代表了处于相同困境状态下,各方都不知道别人的选择,因而只能猜测每个人都是绝对的理性人,最后必将背叛其他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作出最利于自己的选择的一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