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正道:商业模式决胜未来》
那么冯小刚呢?冯小刚只做一件事,贺岁片。请问贺岁片是冯小刚发明的吗?贺岁片最早是谁拍的?香港。香港拍贺岁片,就搞那个《开心鬼系列》,所以,他需要去发明一个东西叫贺岁片吗?不需要,他根本没发明。日本有发明太多东西吗?没有。日本只做了两个字,叫“改善”。日本没有发明电视,但是把电视变薄;没有发明汽车,但是把汽车变小。日本没有发明汉字,把汉字借过去用。日本人就这样干啊,你根本不需要成为发明者,你只要成为改善者就好了。 你成为改善者,有时候比自己当一个发明者还要好。冯小刚开始卖贺岁片以来,每部片子都有收入。你看,最早《甲方乙方》3600万,《不见不散》4000万,《没完没了》3000万,《大腕》3000万,《手机》5000万,《天下无贼》1.25亿,《夜宴》1.3亿,《集结号》更多。人家贺岁片不是拍得很欢乐吗?他搞个全体牺牲,也叫贺岁片,真的没道理。你过年要高高兴兴,一看全部阵亡,他也叫贺岁片,但他就这样硬干,都给他赚到钱了,为什么?他的不同在哪里? 冯小刚的商业模式叫“成本变收益,处处是利润”。成本变收益,就是他本来应该花钱的,变成不要花钱了,谁付钱呢?企业利益相关者,第三方来付钱,叫做第三方支付对不对?冯小刚的贺岁片里出现一部手机,那个手机呀,本来冯小刚应该去买的,不买也要租一个对吧?他非但不用买,手机免费提供你,然后他还跟手机商收广告费,是不是?他要拍哪一家餐厅,他走进那家餐厅去拍戏,餐厅为了他停止营业,没有顾客的收入,对吗?理论上餐厅应该租给他,而且再跟他收钱,餐厅非但没有跟他收钱,冯小刚去哪里拍片,哪里就要给他钱。因为经过他的电影出去之后,很多人会看到这家餐厅。所有本来应该是成本的,全部都变成收入了。充分利用可能的商业机会,不仅仅是瞄准将观众圈到影院获得的票房收入,而且将电影摄制中原有的成本环节转化为收益环节,将利润点遍布在产品生产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之中。这就叫第三方支付,这也是商业模式重要的一环。 想一想是不是这样?重要的是,在冯小刚的商业模式里,在赵本山的商业模式里,大家都高兴,朋友给赵本山免费打工很高兴,商家付钱给冯小刚很高兴,他们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因为赵本山、冯小刚给他们创造了价值,所以他们回报利润。赵本山、冯小刚高兴不高兴?当然高兴,他们花了更少的钱,赚得更多的利润,用更少,得更多! 只送不卖的营销方式 ——第三方策略实现
![第31节:商业模式(1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353626931117.jpeg)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现第三方策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