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让事情变容易的成功宝典:仁慈的吸引力》
我记得我对一个同事的态度深感讶异。她经验比我丰富,也比我资深,多年来轻轻松松在世界游走;这个周末去日本,下个周末去澳洲;这个星期在芬兰,下个星期在以色列。这样的奔波劳顿她不但不以为苦,反而像充电一般,从中获得新的能量和活力。她是怎么办到的?我告诉她,我觉得研习会上学员的文化差异对我来说有如煎熬。我至今还记得她有如醍醐灌顶的简洁回答:"你知道,他们跟我们没有两样。" 这是一种优质的归属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悠游自在、兴趣盎然。有些传统心灵教派对这种开放的胸襟早有肯定。例如基督教,就把所有的人都看做是主内兄弟姊妹。西藏密宗则要我们实践一种奇异的心灵锻炼:将遇到的每个人都视为前世的母亲--我们过往的生生世世是一串不断的轮回。这人或许是个陌生人、是个粗鲁无理的司机、满嘴脏话的小流氓、漫不经心的售货员或是懒洋洋的服务生,只要想到这人前世可能是我们的母亲,在我们无数的前生中曾经养育过我们、照顾我们伤痛、忍受我们脾气、为我们洗衣烧饭,那么这人就不再是陌生人。他是一个无垠无尽的大家庭的一分子,而我们每个人在这个大家庭中都有一份归属的权利。 因此,我们的归属感可能是僵化而陈腐的--只限于一个小小的圈子;也可能是自由、活泼、有弹性的--即使在最困难的境遇下,也能让生活更轻松、更愉快。在我看来,这样的心态和仁慈显然大有关系。如果我视你为异类,或是看你的眼光总是带着狐疑或无动于衷的漠然,我不可能对你有仁慈以待的冲动。反之,如果我认为你我同属人类、具备同样的本质,虽然生长经验不同,可是我们出于同根同源,未来承担同样的命运,说不定我就会愿意对你敞开心房、对你的境遇感同身受。换句话说,我会感到仁慈。 一如自身的归属感能够修正,我们同样也能影响他人的归属感。我们有能力以林林总总的方式让别人感到被接纳或排挤:以言词、眼神、一般的肢体语言。我记得多年前有一天,我去参加一个研讨会。我必须和几位久负盛名的专家坐在一起,同席发言。当时我的事业刚起步,我怯生生地坐在桌子一头,另一头是四五位大师级人物。我们都面对观众,轮流简短发言后才一起开始讨论。坐在我身旁的是个赫赫有名的大学教授,打一开始坐姿就和我成90度角,从头到尾整个人就背向我,只注意他的同僚。我没有气恼--为这种事伤心未免可笑。可是我领悟到,光是以身体的姿势排挤或接纳别人是多么的容易。 幸好,我们也可以以这位眼高于顶的教授为戒,反其道而行。帮助他人得到接纳感,机会比比皆是。在这场竞赛中,我们既是裁判,也是球员。每个人都有能力耕耘自己的归属感,也都有能力决定要不要接纳别人。
![第26节:归属感:我属于,故我在(4)](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370016151528.jpeg)
这完全系于我们愿意自己有多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