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让事情变容易的成功宝典:仁慈的吸引力》
殊途同归的是,德国剧作家歌德在他毕生呕心沥血的巨作《浮士德》中得到了同样的结论。根据浮士德和魔鬼订下的契约,他必须在一生中找到某个让自己的生存富有意义的时刻,否则就得永远成为魔鬼的俘虏。他在感官享受的极致、钱财权势的狂喜、科学知识的大梦中孜孜寻找快乐,可是一无所获。最后,当他似乎丧失了一切,洋洋自得的魔鬼前来索取胜利时,他却在永恒的女性特质中找到了生命的完满--爱、柔情和温暖。 且让我们回到现实。现在各位应该很清楚,我说的是真正的仁慈。上苍让我们免于虚伪--出于自利的礼貌、工于心计的慷慨、流于浮面的礼数--也让我们不至沦于违反自我意愿的仁慈。如果某个人帮我们的忙只是出于罪恶感的驱使,还有什么事比这个更尴尬?心理分析学界也提到了另一种仁慈:暗藏着愤怒的仁慈,亦一种"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想到自己满心愤怒,我们就不免心烦意乱,因此我们在潜意识里就压抑这个阴暗面,刻意孜孜行善。可是,这是一种虚假、不自然的仁慈,和我们心底真正在乎的毫无关联。另外,脆弱有时候会以仁善的面目现身:你心里很想说不,却每每点头答应;因为想讨好别人,所以随波逐流;因为害怕得罪人,所以节节退让。一个太过懦弱、凡事唯唯诺诺的人,到头来会落得全盘皆输。 所以,让我们扬弃所有这样的仁慈。我的重点是:真正的仁善是一种强韧、真诚、温暖的自然状态。它是好几种不同特质的交互作用,例如温暖、信任、耐心、忠诚、感恩,不止一端。本书各章就是以每一种特质的角度来谈仁慈的,就像同一个音乐主题有不同的版本变化。这些特质缺一不可,否则仁慈既不真诚,也欠缺信服力。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用心培养、发扬光大,每一种特质都足以促成心灵的改革,大大改变我们的生活。而这些特质一旦携手合作,行动会更有效,成果也更丰厚。从这个观点来看,仁慈不啻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 仁慈和源出于它的各种特质好处多多,不一而足。为什么心存感恩的人做事较有效率?为什么有归属感的人比较不会垂头丧气?为什么为别人着想的人较为健康,信任别人的人比较长寿?为什么你微笑的时候别人会认为你比较漂亮?为什么养宠物有益身心?为什么常跟别人聊天的老人较少罹患阿兹海默症?为什么受到较多爱与关怀的孩童比较健康也比较聪明?因为这些态度和行为都关乎仁慈,能让我们更接近人生的目的和本质。它的道理其实基本之至:人我的关系越融洽,我们就越快乐。

我们后面会看到,仁慈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可是它的精髓却简单至极。我们会发现,仁慈是一种无须太费力的处世之道。它是至为经济实惠的态度,因为它省去了我们浪费在猜疑、忧虑、愤恨、钩心斗角或是无谓设防上的大量精力。这种态度是减法,将不必要的东西剥减殆尽,我们便能回归到简简单单的本来面目。 仁慈关乎我们身上最柔软、最亲密的一面。它是我们的本性之一,可是这个层面往往没有充分表露--尤其是我们文化中的男性,女性亦然。这是因为我们害怕自己脆弱的一面一旦曝光,会受苦受罪--我们会遭到攻讦、嘲笑或耍弄。可是我们后面会看到,我们之所以受苦受罪,反而是因为不将仁慈表露于外。事实上,只要我们触及了这个柔软的核心,整个感情世界会变得生气蓬勃,无数的可能性也随之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