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让事情变容易的成功宝典:仁慈的吸引力》
这种关系的另一面也有同样的效果;施予仁慈和接受仁慈一样,对我们的好处不分轩轾。如果你接受我在本书所勾勒的广义的仁慈定义,你大可拍着胸脯保证,因为科学研究证实过,仁慈的人比较健康长寿,比较受人欢迎、生产力较高、事业较为成功,也比较快乐。换句话说,仁慈的人比较强健,势必要比欠缺这种特质的人更有趣,也更能拥有完美的人生。仁慈的人等于有更好的装备,去面对人生的诡谲莫测和惊涛骇浪。 不过,我已经听到有人驳斥的声音:如果是为了自己的快乐和长寿而以仁慈待人,那么我们岂不是扭曲了仁慈的本质?如果仁慈流于心机的计算、自我利益的考虑,它就不再是仁慈。一点也不错。仁慈本身就是它的目的,不能出于其他任何动机。仁慈真正的好处就是居心仁慈。仁慈为我们的生命带来意义和价值,带领我们超越烦恼和争斗,让我们对自己满意,重要性或许更甚于其他生命要素。 就某种意义而言,所有显示仁慈好处的科学研究都是无用的--这些研究并不是有用的诱因,因为仁慈唯一的诱因就是伸出援手的渴望、慷慨助人、关注别人生活而得到的乐趣,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研究还具有非凡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如果体贴关怀、富于同情心、开放心胸接纳他人的人比较健康,这就表示我们的仁慈是与生俱来。进一步说,任由敌意滋生或是抱恨终生,我们不可能达到最好的境界。而如果我们忽视或压抑这些正面的特质,很可能既伤人也伤己。一如精神学者亚柏多·艾柏提(Alberto Alberti)所说,没有表达出来的爱会变成恨,没有尽情享受的喜悦会变成压抑。是的,上苍造人的时候,已经为我们设计了一颗仁慈的心。 科学研究是了解自己的有用工具,不过并不是唯一具有决定性的工具。随年龄而增长的智慧、伟大的艺术成就、自我独立的直觉,都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我们后面会看到,仁慈具有种种不同的面向,它可以变成一场卓越的心灵升华,彻底改变我们的思考模式和生活方式,让我们加快个人和心灵的成长。诸多关于性灵的传统思维都将仁慈和利他思想看做是救赎或解脱的关键。例如,佛陀曾经列举仁慈的好处,沙伦·萨兹柏(Sharon Salzberg)曾于她优美的著作《爱上仁慈》(Loving Kindness)中引述如下:如果你仁慈-- 一、你会安然入睡。 二、你会容易苏醒。

三、你会有甜美的梦。 四、你会受人爱戴。 五、天神(神明)和动物都会爱你。 六、天神会保佑你。 七、外在的危险(毒药、武器、烈火)不能伤害你。 八、你会容光焕发。 九、你会心境澄明。 十、临死之际一无所惑。 十一、你会重生于极乐世界。 在伟大的诗人眼里,爱护天地万物、与所有的生灵和谐共存乃生命的精髓,也是人生最大的胜利。例如,但丁在《神曲》中历经了地狱和炼狱之旅,在目睹各种人性的扭曲和不快乐之后,他升入天堂,趋近旅程的终点。在那朵神秘的玫瑰花当中,他看到一位"含笑的美女"--那就是圣母,女性的原形。根据某些译者的阐释,整部《神曲》其实是一趟发现之旅,是一个男人和他阴柔面及失去的灵魂重新聚合的过程,而这里的灵魂指的就是这个人的心,以及感受和爱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