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生存谋略:历史中的阴谋阳谋》
葛拉西安智慧箴言9 要成为智者,看似贤明是不够的,自觉贤明则更差。自认不知者为知,不见人之所见即无见。世界上到处是蠢人,却无一人自认为蠢,或力求不蠢。 攻心为上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11月,刘邦与韩信、彭越、英布等将项羽及其部下层层围困至垓下(安徽泗县西南)。当时楚军虽然兵少粮尽,处于劣势,但项羽所部大多是勇猛之士,强悍善战。为了瓦解楚军军心,动摇楚人的战斗意志,韩信建议围困楚军的汉军士卒每到晚上,就在篝火旁高唱楚歌。项羽听到四面汉营之中唱的都是楚歌,以为汉军已经占领了楚国全境,楚人都投降了刘邦,十分吃惊,不禁悲壮高歌。当时楚军屡战不胜,军粮将尽,士卒锐减,项羽不想坐以待毙,于是率领800余名骑兵乘夜向南突围。刘邦立即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5000骑兵追至东城(安徽定远东南),再次将项羽包围。项羽见大势已去,仅率28骑突围,属下劝其东渡乌江,项羽却无颜面见江东父老,于是在江边自刎而死。
![第18节:攻心为上(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371676722447.jpeg)
战争中要善于利用各种心理攻势对敌人施加压力,瓦解其士气,动摇其军心,先从心理上打败它,使其丧失战斗力。项羽本人力能拔山,而其所部又勇猛善战。虽然刘邦大军已将其层层围至垓下,但依项羽本人的个性,仍然会负隅顽抗,于是韩信让汉军四面唱起楚歌。项羽听到歌声,大为吃惊,以为楚地被汉军全部占领,绝望悲歌,以至信心受挫、意志瓦解,最后被迫自刎乌江。 政治斗争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处理一些政治问题,更需要谨慎行事。很多时候,运用“攻心”战术,比采取直接的强硬措施,能更有效地达到目的。 三国时期,蜀国南方诸夷发动叛乱,蜀相诸葛亮率兵亲征。参军马谡为之献策:“南中地势险要偏远,用武力惩服不是长久之计。况且以后如南夷得知丞相举兵北伐曹魏的消息,就会趁蜀国兵力空虚,而加紧叛乱。如若用武力把他们赶尽杀绝,又非仁者之情。因此,此次用兵,应当以攻心为上。”马谡的一番论说,正合诸葛亮的心意,诸葛亮于是接纳了此建议。叛军首领孟获,是少数民族首领,在南中地区有很强的威信和影响。诸葛亮为了更好地解决与西南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消除南中叛乱的根源,决定对夷敌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下令全军在作战中只能生擒孟获而不得伤害他。经过一番交战,孟获果然中计被擒。但是诸葛亮对他不杀不辱,而是顺势把他放了。孟获回营后,继续与蜀军对战。诸葛亮乘其不备,袭击了孟获的粮仓,又擒到了孟获。可是这一次诸葛亮又把他放了。就这样一连七次,擒获孟获,又先后释放。直到最后一次,诸葛亮第七次擒获孟获,诸葛亮又要放他走时,孟获确实感到诸葛亮智谋超群,又没有存心和南中为敌,于是便心悦诚服地率众投降了。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北伐再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