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1)



系列专题:《生存谋略:历史中的阴谋阳谋》

  葛拉西安智慧箴言3

  通常,人们判断事物,不是根据它们实际是什么,而是根据它们看来是什么。凡看不见的东西几乎等于不存在,所以你一定要懂得去吸引别人的眼球。

  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

  公元219年(汉建安二十四年),曹操统率大军攻击刘备所部设在汉水的营寨。刘备手下将领赵云领兵退守汉水西岸,与曹军对峙扎营,两军相距很近。军师诸葛亮见汉水上游有一片土山,可以埋伏千余人,便令赵云带兵到山上埋伏,听令擂鼓放炮,但不许出战。当夜,诸葛亮见曹营灯熄,立即燃放号炮。赵云即令部众在山上擂鼓、放炮。曹军以为敌军前来劫寨,急忙披挂出阵,却不见人马踪迹。曹军回营休息不久,又听炮声连天,鼓角齐鸣,杀声震天,曹兵彻夜不安。一连三夜如此,曹操惊疑不定,只好拔寨退兵30里。

 第8节: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1)
  诸葛亮面临大敌,不向曹军发一兵一卒,采取扰敌、惑敌、疲敌之计,“不战而屈人之兵”,让曹操退兵30里,真可谓神机妙算。

  历代战争中许多谋臣良将,都是将主要的心力放在战场之外,主张以谋略取胜。以武力威胁与政策攻心相结合,或施之以恩惠,或晓之以大义,或说以利害,或以敌制敌,或大张声威,或大军压境,或断其归路,或绝其粮草。

  唐代宗时期,叛臣仆固怀恩联络上蕃、回纥、党项、羌等少数民族率军30万包围泾阳。当时泾阳守将郭子仪只有精兵1万,情况万分危急。其中回纥人的立场,事关战争全局。郭子仪临危不惧,利用回纥曾与唐朝一起平叛安史之乱,帮助唐朝收复两京的友谊,决心亲自去回纥营中劝说其守领。由于郭子仪在回纥人中享有一定威望,再加上郭子仪对回纥首领晓之以大义,回纥首领回心转意,遂令士兵放下武器,双方以礼相待、和睦如初。

  叛臣联军30万,而郭子仪只有精兵1万,如果两军交战,无疑于以卵击石,必败无疑。但是郭子仪毕竟是驰骋疆场多年的大将,他深知此时只有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方能解围,这几乎是唯一的出路。因此他从唐朝与回纥的旧情入手,分化瓦解了叛臣仆固怀恩联军,而得以解围。

  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似乎一点也不亚于刀光剑影的军事战争,但是有时它也会表现得比较缓和。真正的权谋高手面对政治对手,不是通过激烈的政治争斗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在举手投足的不经意间就降服了对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00258.html

更多阅读

第十四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例子

第十四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原文】孟子曰:“求1也为季氏2宰3,无能改於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於孔子者也。况於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 张巡守睢阳

熟读《孙子兵法》的中国人,都知道“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妙处。不甚明白的是,在什么样的主、客观环境下,才能实现“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者谋略。从历史上看,《孙子兵法》成书的时代是公元前512年的春秋末期。据《史记·

也说“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运用

也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易中天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中的名言。这句话,过去一般都理解和表述为“不用发动或进行战争,就让敌人屈服、投降”。有人还把它和马谡的“攻心为上”、赵藩的“自古知兵非好战”联系起来,甚至认定孙武

优势品牌:不战而屈人之兵——茅台争‘国标‘之品牌营销

     坚持不懈地申请了近十年的商标之后,今年七月二十日,"国酒茅台"的商标终于成功通过初审。然而,贵州茅台的"加冕"之路走起来似乎依旧不那么尽如人意。初审消息一出,业内外一片哗然,仅三个月的公示期内,便累计遭遇九十余件次异议。

DHC:“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什么?

DHC正是因为把握住了顾客的消费心理,同时在有效营销策略实施当中,很好的满足了顾客的期望值,才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化妆品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并且短时间内迅速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认可。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它就以奇迹般的崛起和颠覆性的成功

声明:《第8节: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1)》为网友耿坚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