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生存谋略:历史中的阴谋阳谋》
葛拉西安智慧箴言3 通常,人们判断事物,不是根据它们实际是什么,而是根据它们看来是什么。凡看不见的东西几乎等于不存在,所以你一定要懂得去吸引别人的眼球。 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 公元219年(汉建安二十四年),曹操统率大军攻击刘备所部设在汉水的营寨。刘备手下将领赵云领兵退守汉水西岸,与曹军对峙扎营,两军相距很近。军师诸葛亮见汉水上游有一片土山,可以埋伏千余人,便令赵云带兵到山上埋伏,听令擂鼓放炮,但不许出战。当夜,诸葛亮见曹营灯熄,立即燃放号炮。赵云即令部众在山上擂鼓、放炮。曹军以为敌军前来劫寨,急忙披挂出阵,却不见人马踪迹。曹军回营休息不久,又听炮声连天,鼓角齐鸣,杀声震天,曹兵彻夜不安。一连三夜如此,曹操惊疑不定,只好拔寨退兵30里。

诸葛亮面临大敌,不向曹军发一兵一卒,采取扰敌、惑敌、疲敌之计,“不战而屈人之兵”,让曹操退兵30里,真可谓神机妙算。 历代战争中许多谋臣良将,都是将主要的心力放在战场之外,主张以谋略取胜。以武力威胁与政策攻心相结合,或施之以恩惠,或晓之以大义,或说以利害,或以敌制敌,或大张声威,或大军压境,或断其归路,或绝其粮草。 唐代宗时期,叛臣仆固怀恩联络上蕃、回纥、党项、羌等少数民族率军30万包围泾阳。当时泾阳守将郭子仪只有精兵1万,情况万分危急。其中回纥人的立场,事关战争全局。郭子仪临危不惧,利用回纥曾与唐朝一起平叛安史之乱,帮助唐朝收复两京的友谊,决心亲自去回纥营中劝说其守领。由于郭子仪在回纥人中享有一定威望,再加上郭子仪对回纥首领晓之以大义,回纥首领回心转意,遂令士兵放下武器,双方以礼相待、和睦如初。 叛臣联军30万,而郭子仪只有精兵1万,如果两军交战,无疑于以卵击石,必败无疑。但是郭子仪毕竟是驰骋疆场多年的大将,他深知此时只有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方能解围,这几乎是唯一的出路。因此他从唐朝与回纥的旧情入手,分化瓦解了叛臣仆固怀恩联军,而得以解围。 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似乎一点也不亚于刀光剑影的军事战争,但是有时它也会表现得比较缓和。真正的权谋高手面对政治对手,不是通过激烈的政治争斗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在举手投足的不经意间就降服了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