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生存谋略:历史中的阴谋阳谋》
葛拉西安智慧箴言1 真正聪明的人宁愿让人们需要,而不是让人们感激。有礼貌的需求心理比世俗的感谢更有价值,因为有所求,便能铭心不忘,而感谢之辞最终将在时间的流逝中淡漠。 成功需有所谋
![第5节:成功需有所谋(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371821672087.jpeg)
战国末年,在改革中逐渐崛起的秦国,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统一战争。秦国大军东进,开始兼并各诸候国。当时位居山东、国力较为强大的齐国,与其他的弱国小国一样,都没能逃脱被兼并的厄运。 原来,当时齐国的最后一位国君田建在位,他不修战事,荒于朝政。田建年少时,国事取决于齐襄王后。她对中原的兼并战争置若罔闻,只知道奉行“谨事秦,与诸侯信”的外交策略,而不做充分的战争准备,她以为这样就可以保国安民了。田建当政后,依然奉行先王后的政策,浑浑噩噩度日。 朝中谋臣劝告他加强武备、援助赵国,抵御强秦,可是他并没有采纳。直到秦国陆续吞并各国,扫除入主山东的门户“赵国”时,田建才开始在齐国西部边境设防,断绝与秦国的往来,收编韩、赵、魏、燕、楚等国的流亡部队,企图抗御强秦,可惜为时已晚。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军避开齐国的西部防线,从齐国防御最薄弱的北面——燕国南部进攻,直抵齐国都城临淄。齐王田建被擒,齐国灭亡。 诸如此类不重视战争,招致国破家亡的事例,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齐国的灭亡,虽然是战国末年统一战争的大势所趋,但它如此不堪一击,则是与齐王田建长期不修战事,安于现状、苟且偷安的政治心理分不开的。在秦国不断发动的强大攻势面前,田建竟然把关系到国家生死安危的“国之大事”完全置于脑后,最终落得个“国破,人亡,山河易主”的悲剧。 汉高祖刘邦在平息了梁王彭越和韩王信的叛乱之后不久,淮南王英布又兴兵反汉,于是刘邦亲率大军前去平叛。汝阳候夏候婴的门客薛公被推荐向刘邦献策。薛公料定英布对抗平叛不外乎以下三种策略:一是英布东取吴,西取楚,北并齐鲁,将燕赵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固守封地以待征讨,这是上策。二是东取吴,西取楚,夺取韩、魏,保住敖仓的粮食,以重兵守卫成皋,断绝入关之路,这是中策。三是东取吴,西取楚,将重兵置于淮南,这是下策。并且他还说英布只是一介武夫,目光短浅,必定会采取下策,建议刘邦率大军长驱直入,前去讨伐。刘邦听后认为薛公所言一语中的,于是在公元前196年亲率十万大军讨伐英布。英布果然东取吴,西取楚,然后又重兵防守淮南。刘邦事先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军事准备,等待时机成熟,立刻挥师急进,英布落荒而逃,蓄谋已久的叛乱以失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