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纸币经济为何造成天下大乱:出轨的纸币》
贮藏手段 价值贮藏手段说明货币的这样一个性质,即货币所拥有的价值在时间和空间具有稳定性。货币因其拥有价值才成为货币,而不是相反。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和一定的时期内,货币所拥有的价值是稳定的,而不因其充当什么角色、执行什么职能而变化。货币作为价值的表现、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交易媒介都需要其所拥有的价值具有稳定性,否则货币的这些职能是不能成立的,货币也就不称其为货币。例如:人们不能选择价值剧烈变动的商品作为支付手段,更不能选择这样的商品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所含价值稳定性也就是货币的交换能力的稳定性,是货币之所以成为货币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作为价值的载体的货币,其运动就是价值的运动,其贮藏也就是价值的贮藏。货币不因退出流通的静止而失去货币的本性。商品的价值都不同程度地具有稳定性,而作为货币的商品应最具价值稳定性,从而完成其货币的使命,这是在选择作为货币的商品时所依从的规则。纸币较实物货币稳定性要差一些。纸币的价值及其发行是人为决定的,具有无限扩大的可能,且政府也喜欢这种凭空创造财富的机制,总有扩大发行的冲动。纸币较商品货币价值稳定性要差得多,因此削弱了纸币的价值贮藏职能,在极端情况下,纸币变成了纸,完全失去了价值,而不称其为货币。人类通货膨胀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世界货币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货币跃出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发挥作用,于是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所谓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是国内货币的四种职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也就是说,世界货币就是国际市场上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当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世界货币主要是作为支付手段用来平衡国际贸易差额。 纸币的第六功能 金银天然具有适宜于充当货币的属性,长期占据了一般等价物的地位。由于金比银更适宜充当货币,近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货币,金币本位制具有了成熟形式。进入20世纪以后,维持金币本位制的自由流通、自由兑换、自由出入国境等必要条件逐步被破坏,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金币本位制在世界范围内崩溃了。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直接导致金本位制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崩溃。 现代纸币除了具备传统货币的五大功能外,还具有"第六功能"--预期和组织未来的功能。 继在国内流通领域失去了货币作用之后,黄金在国际流通领域也完全失去了货币作用。20世纪70年代,美元停兑黄金和美元贬值,宣告了美元等同于黄金的神话的终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在它的所有协定条款中删除掉过去有关黄金的一切规定。 黄金退出货币序列,有其内在规律。黄金是一种商品,按照价值规律,一种商品是无法完全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经济越发达,商品越丰富,黄金的有限性和商品的无限性的矛盾就越突出。进入20世纪以后,黄金增长率明显小于社会经济增长率。各国的黄金储备不平衡加剧,必然导致一些国家采取"禁止金流通"的措施。与此同时,战争和世界性经济危机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代纸币应运而生。在金银失去货币职能的条件下,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不兑现纸币出现了。现代纸币不以价值规律为基础,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现代纸币与其他一切货币的区别都由此而产生。现代纸币除了具备传统货币的五大功能外,还具有"第六功能"--预期和组织未来的功能。 作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货币在这些方面的功能都是对已经完成的过去的生产力价值的"记录",有多少就是多少,在时间隧道里,这是过去决定现在。这是因为,金印等传统货币都是商品,其价值都是过去劳动的结晶,其功能也只能局限于过去,局限于过去完成时。 纸币则是依靠国家信用强制发行和流通的货币符号。纸币不具有一般商品的价值,只是作为价值的一种货币符号而具有实用性。但是,貌似比黄金弱的纸币凭借国家信用完全超越了传统货币。理论上讲,建立在价值规律基础上的黄金等传统货币只能用来交换劳动产品,只能用来交换过去劳动的成果;而建立在国家政权稳定和国家信用基础上的纸币,不但能用来交换过去劳动的成果,还能透支未来劳动的成果。也就是说,国家信用有多远,纸币的胳膊就能伸多长。纸币进入时间隧道,必然有一个未来维度。纸币并不是滞后于由它度量的商品生产出来,而是往往先于它所度量的商品提前生产出来,于是,我们会有这样一个印象,不是商品需要纸币来度量,而是纸币"呼唤"出了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