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纸币经济为何造成天下大乱:出轨的纸币》
在体力第一生产力和物力第一生产力条件下,科教资料部类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科教资料的生产被包含在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之中,科研和教育要么是消费资料部类的科研和教育,要么是生产资料部类的科研和教育,这一特点在20世纪得到了划时代转变。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世纪,是知识经济崛起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人类生产力完成全球一体化,并且智力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教资料部类独立出来。这是经济学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首先带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使科教资料的生产成为一个能够独立的部类。我们知道,在信息技术出现之前,智力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只能以科学的形式存在于体力(劳动者的大脑)中、以技术的形式存在于物力(生产资料)中。但是,信息技术出现并广泛运用以后,电脑一方面接在了人的大脑上,一方面接在了生产资料上,从而成为智力与体力和物力间的中介和平台。智力,以智力为取向的知识经济,借助信息技术,成为独立的生产部类。科教资料部类由此形成。在内容上,科教资料部类表现为科研和教育;在形式上,科教资料部类表现为信息产业。这里,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还产生了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问题。从形式上看,一切信息都是信息,好像没什么有用无用之分;但从内容上看,只有那些有创新之处的科研成果和教育才能对人们的生产发挥新的作用,因此,只有关于这些创新的科研成果和教育的信息才是有用的信息。在信息时代,区分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是一个战略性的大问题,因为无用的信息不但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那些无用信息中的错误信息还会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科教资料生产部类的特征与以往经济形态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科教资料生产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劳动人口、生产资料以及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传播和利用。科教资料生产部类主导下的知识经济建立在日益发达的信息产业上,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主张个性化商品和敏捷制造,强调能够按照用户需要进行极具针对性的有效生产和服务。现代传播媒介对知识经济至关重要。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手段都是激光发排、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这些科技给传播媒介的报道速度和传播广度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同时,人类传播手段的更新,也在宽度和深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因为知识只有经过传播,大规模应用到生产中才能变成新的更大的生产实践,而新的生产实践是新的科学技术的源泉。总之,知识经济与传媒是不可分离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提供三大部类的产业就是实业。实业是全部经济活动的母体。 货币及其五大功能 实业交换产生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有五大功能。 价值尺度 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有五大功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马克思认为货币首先是计量、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因为一切商品作为价值都是倍乘的体力,它们本身可以通约,所以它们能共同用一种特殊的商品来计量自己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成为它们共同的价值尺度或货币。作为价值尺度,首先需要确定价值单位。实践中,人们是以货币商品的单位(如黄金的重量)代行价值单位(个人必要劳动时间)职能,这是一种间接确定价值单位的做法,是一种权衡。黄金的重量单位并不是价值单位本身,如果1克黄金等于100斤米,只能说明1克黄金同100斤米的价值含量相同,而1克黄金的价值量就是生产100斤米的个人必要劳动时间。 流通手段 货币源于交换,服务于交换,并随着交换的发展而发展。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任何形式的货币运动的最终归宿都是交换,无论是借、贷、存、贮、汇等运动,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消费(即交换),终点总是商品。现实世界对货币的主要要求就是交换媒介,货币的交换媒介职能是货币的根本职能。 支付手段 货币是价值的载体,货币的转移就意味着价值的转移,这种转移就是支付过程。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无论是由商品转化为货币,还是由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从而最终完成商品间的交换,都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为商品的转移,即交货的过程,卖的过程。其二为货币的转移,即付款的过程,买的过程。买或卖的过程以交货及付款的完成而结束。其中付款的过程就是支付的过程。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是货币充当交易媒介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