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在北京市二中院法庭上,受审的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把中国科学院给卖了,他自供花巨资来“贿选”院士。 张曙光的自供,让中科院坐不住了。因为张曙光两次参评的,就是中科院院士,“2007年因7票落选”“2009年以1票之差落选”。现在张曙光的自供,也让中科院面临一次信誉危机。 随即,中科院声明未收到与张曙光“花钱参评”的相关投诉,并表示如果有关方面查实哪位院士有受贿等违法行为,除让其本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中科院还将按规定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这样的自证清白,给人的感觉就是极其无厘头。堂堂中科院,说出的每个字,表面听上去都是冠冕堂皇,但都散发着浓烈的装瞎味道,透着强烈的伪饰感。因为太不真诚,所以让人觉得“恶心”。 “恶心”一词,是顺着张曙光的话说的。“我觉得自己人品太差,做出这样的事情很恶心!” 张曙光在法庭上就这样说。这位落马高官还知道 “贿选”院士这样的行为也是 “恶心”,至少表明一种常识,那就是院士的身份角色应该体现学术独立性,院士依存的高校以及研究单位,应该是一片净土。 为什么说中科院的危机公关让人很不爽?面对张曙光的自供,中科院根本没有拿出诚意与勇气,没有认清自身角色,没有体现出应有的独立与尊严。比如, 中科院说自己“未收到投诉”,完全就是自说自话,避重就轻。更可笑的是,还强调查实之后让其接受法律惩罚,并按规则处罚,完全就是废话一通。任何人违法都应该承担责任,法律惩罚也更应该高于单位处罚,把这种常识拿出来进行危机公关,只能徒增笑料。 其实,中科院最理性最务实也最简单的做法,无非就是积极主动进行相关调查,迅速公布当初张曙光参选院士的过程细节,以最大的透明公开来让可能涉及的主体或部门接受监督。 争选院士这种游戏,早就展现过不光彩的一面了。特别是“高官”争当院士,此前曾遭遇民意不断围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旭日干还明确透露,在院士增选过程曾出现虚报材料、拉票助选等情况,“还发现个别候选人违反了纪律,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这种不该做的事,或许也就是张曙光所说的“恶心事”。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张曙光把火烧到中科院身上,背后到底又有怎样的歪风在驱动,才是最关键的事。 所以,对于中科院来说,忙着扯清与张曙光的关系,是没用的。在增选院士过程是否存在问题,现在必须进行彻底清查,要有不怕揭“家丑”的勇气。围绕张曙光的自供,顺着他当年以参选院士之名受贿、索贿这条线,司法部门和中科院可以有太多的作为空间,来查实当年收受的巨资到底花在哪里了。张曙光两次申请院士,最后甚至仅以1票落选,在这背后,到底哪些学术机构和学者参与,为其捉刀代笔,为其奔走打点,为其举手投票,查清这些人身份,查实他们与张曙光之间是否存在利益交易,搞清他们是否与中科院有所关联,这样,才能还原事实真相。 这一回,高官争当院士,通过张曙光的供述,算是印证了人们之前的猜想——学术独立遭遇权力与金钱的侵蚀。院士享有“最高学术称号”的荣誉桂冠,无疑会是最受追逐的目标。那么,在通往院士的道路上,到底存在多少学术独立和学界尊严被权力与资本践踏现象,现在很有必要进行一次彻底查证。特别是面对张曙光的令人震惊自供,面对中科院让人失望的危机公关,司法部门应该积极跟进彻底查证,以公开透明给学术最大的独立与尊严。 否则的话,还是任由相关院校和科研单位自证清白,在学术领地,就一定还会出现更多的“恶心事”。
![张雨东贿选院士 怎样对待贿选院士这件“恶心事”](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9484459214407.jpeg)